研究员:邓慧中博士 (音乐学院)
Sonic-Visual Interplay是由作曲家邓慧中和艺术评论家/策展人John Batten牵领,旨在鼓励作曲家、声音艺术家和视觉艺术家之间的创造交流和对话。此香港创乐团项目委约新音乐作品与视觉艺术结合,包括教育和外展成分,旨在鼓励作曲家、声音艺术家和视觉艺术家之间的创造性、交流及对话。
>NME15 项目
>Sonic-Visual Interplay 研讨会
>宣传单张
研究员: 刘燕玲(舞蹈学院),李秋妍(教育资讯科技 EduIT),余惠敏(图书馆), 董显亮博士(舞蹈学院)
摘要
存档是指组织和制作内容的过程,以提供可供长期持续取阅的内容。但是在表演艺术范畴内,「存档人员」也会主动塑造内容,通常会为原本的艺术形式添上一层新知识。这篇文章探讨香港一所高等教育学院为疫情期间的芭蕾舞排练课所进行的存档工作,包括存档成果,以及由一众舞蹈、教育及图书馆学人员组成的跨学科团队,如何互相合作的过程。虽然在网上教授排练课有其难处,但「网课」亦带来独特的学习体验。为了阐述这些关於疫情期间运用混合教学及个人创意的主题,团队访问了一些参与者,制作出一系列教学短片。这些材料在收集后储存於学院的数码典藏,是首个为个别课程制作的存档。
> 全文
舞蹈学院舞蹈演出2021 : 梁祝 x APA 学堂
> 影片连结
> 学院图书馆存档
> 制作录像
研究员:林伟文博士(电影学院)
摘要
动作叙事是一种描述人类动作或行为从纯粹的审美运动到媒体意义表达的转变的方法。 我从我在香港动作电影的实践经验中,将从开初基於视觉叙事的方法,发展到“动作叙事”方法的转化来研究这个概念。 这种转化是在香港电影的传统限制下发生的,包括制作过程、导演与编剧的关系、演员与市场营销的关注以至国内的电影审查制度。以上这些,在电影制作中不应被视为约束,而应被视为整个创建过程的生成参数。
我的研究以香港动作片实践为背景,探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如何造就这种独特的电影类型。 我探讨了与电影制作相关的各种利益相关者的干预,如何根据他们的价值观和关注点推动故事的创作。 德勒兹对去领域化和再领域化的描述为我对我的工作的反思提供了哲学上的理论框架,以揭示我的转化过程背后的关系。 这项研究的见解将有助於加深对香港传统电影制作、数码屏幕制作和编剧实践的认识,并反映实践与香港社会文化转型之间的互动关系。
关键词:视觉叙事、动作叙事、生成、香港动作电影、德勒兹、电影制作
>Researchgate >网站
研究员:黄俊达(戏剧学院)
摘要
东西方戏剧是完全不同的表演艺术形式,其发展方式也多样地贯穿人类历史。西方戏剧出现很早,表现出很高的艺术水准。它具备科学的美学和体系,很快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和严密的结构,成为人类戏剧文化最辉煌的戏剧,其思想之深邃,具有无数西方戏剧的光辉。
东方起步也很早,但真正形成却要晚得多。除了社会经济、政治结构等外部变数外,创作过程漫长的主要原因还在於东方艺术的复杂性、卓越性和美感。东方剧场通过歌舞诠释叙事的戏剧理念,不仅需要对艺术假设性的富有想像力的理解,而且需要一个完整、统一、和谐、优美、成熟训练系统的戏剧艺术理念。
我们从西方文化中学到的戏剧技巧其实是非常全面的。系统研究是可能的,并且有更多资源可用於进一步开发。地球的另一方,即所谓的东方。有许多专门从事京剧技巧、能剧等各个方面的剧场。所有技能都是独特的。在表演艺术的许多领域具有无与伦比的创造力和独创性,在国际戏剧的成长和发展中发挥著独特的作用。
是次研究将特别关注面具训练,由它切入探讨文化,基於面具几乎普遍用於代表戏剧表演中的人物,是次更是藉著研究希望能进一步探讨东西方合作的机会。
研究员: 刘国瑛教授、周振基教授 (戏曲学院)
粤剧是广东最大的传统戏曲剧种,又称「广府大戏」,以粤语唱念表演,透过「唱、念、做、打」的技巧来表现戏剧内容,於2009年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粤剧宗师林家声博士博取众长,经过「研、练、演、变」,形成「林派艺术」,在粤剧表演艺术上影响深远。本文透过整理林家声博士口述资料及透《玉梨魂》一曲,探讨及分析「林派艺术」的唱功特色和技巧。
研究员: 关子维(舞台及制作艺术学院)
摘要
随著舞台及制作艺术学院的科艺制作系购置了一系列先进的动作捕捉系统,包括Xsens 动作捕捉衣及Faceware 面部表情捕捉系统,讲师及数码艺术家关子维展开了一项研究项目,邀请了实验3D动画艺术家及电脑图像专家陈家智、编舞家黄静婷、及独立音乐人江逸天等合作制作一项虚拟表演。
透过这个项目,我们希望在校园内鼓励科技实验及DIY 精神,并且鼓励艺术家发起在舞蹈、音乐、及表演艺术等领域融合美学与科技的艺术实验。我们渴望探索动作捕捉技术的美学角度,寻找与主流电脑游戏及荷里活电影有异的另类美学。另外,从技术的角度,我们亦希望探索出能够兼容专业设备与小团队独立创作规模的动作捕捉制作流程,让我们未来的课程及学院制作有所得益。
研究员:鄢小强(舞蹈学院)
此项研究将聚焦於“螺旋”的数码影像呈现,以及如何同步数码影像与舞蹈动作,从而形成沉浸式的剧场体验。
“螺旋”是中国舞一个基本的身体运动规律。无论在经典舞姿和运动动势中,上、下身向不同方向的交错运动形成了中国舞独特的风格韵律,也体现了其文化和审美特徵。
在过去数年中,舞蹈和科技,尤其是与数码多媒体的合作发展迅速。在此次研究中,将从科技和艺术两个方面探讨两者之间互动的可能性。
研究内容将探索1)影像捕捉“螺旋”,包括型态、呼吸、动势、节奏等元素;2)“螺旋”元素的数码影像呈现;3)舞者以独舞、双人舞和群舞的方式回应数码影像;4)尝试将两者同步。研究也将探索在沉浸式的剧场体验中舞者、数码影像和观众参与之间的联系以及相互作用。
研究员:商俊乐(舞蹈学院)、韦佩诗博士(研究及跨学科课程)
内容简介
此「实践研究」项目旨在探索如何能有系统地培养一年级本科舞蹈学生运用反思实践的方法,增强他们对自己身体的理解。这个计划由两位老师-实践-研究员开展,将进行多个周循,此乃第一周循,旨在发展出相关的教学过程去培养学生认知式的思维,以及体验式的思维。
此计划有两大焦点:教师-实践-研究员了解老师(商俊乐)如何利用电子科技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考能力;以及学生如何探索他们身体行动的方式。透过对身体动作、模式和行为进行具批判性的分析,使学生成为更有表达力和知识丰富的舞蹈-思想家。
老师-实践-研究员运用了行动研究模型。这使商俊乐能够在发展和实行反思活动时,研究他的教学过程,并反思和完善他往后的教学。他设计了一系列学习活动,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身体思维。这些活动包括学生利用一系列传统和电子平台来演出、体验、观察和反思他们的身体实践经验。第二位研究员(韦佩诗)观察课堂、写下现场笔记、引导商俊乐进行分析反思,并访问他和学生。
为了培养学生对身体行动的感知,老师要求学生应用并记录不同的活动与技巧,包括:身心学练习、感官剥夺、摄影和录像、第一与第三身观察、多角度分析、讨论和词汇增进活动。学生的反思以讨论、写作、绘画、影像网志、网志和多模态海报的创作模式进行。
学生表示那些活动不仅有助他们在课堂上了解自己的身体,某些学生更分享了他们如何转移他们学到的技能来纠正他们在其他舞蹈情境中的技巧。许多学生表达了他们如何学习把自己视为积极学习者,为实现自己身体和技巧的潜能而负责。教师-实践-研究员成功地确定了:哪些电子科技最能帮助这群学生的「身体」与认知反思;可以怎样改进在课堂上利用电子科技进行反思活动,让学生建立更连贯的批判性身体思维实践。此外,商俊乐在他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辨别出一些公式化的模式,并找到抵抗和打破这些模式的方法,让自己成为一个更有效和具批判意识的教育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