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第五期
內容簡介
歷史性的創舉《神火》戲劇學院北京、上海演出 |
鍾景輝 |
劉玉翠 – 香港電影金像獎雙料得主 |
李國威 |
英若誠應邀戲劇學院演講 |
鍾景輝 |
|
劇本 |
《他和她》及《頑寶‧環保》 |
莫唏 |
My Directing Approach to The Maids |
Sammy Lam |
米高侯活論表演方式 |
鍾景輝 |
費加羅的婚禮與博馬舍及法國莫里哀 |
鄧偉傑 |
|
|
第四期
內容簡介
比爾格蘭特的表演方法 |
鍾景輝 |
沙偏勞論表演方式 |
鍾景輝 |
《西廂記》的面面觀 |
陳有后 |
莎劇時代淺析 |
陳敢權 |
史氏導演手法 |
林立三 |
《天后》捷克首演 |
林立三 |
關於《北京人》的人物創作 |
李銘森 |
再看馬塞‧馬素 |
鄧偉傑 |
|
劇本 |
《圍板外》 |
張達明 |
|
|
第三期
內容簡介
中‧港‧台‧海外四方對話 |
鍾景輝 |
早期的中國話劇活動(續) |
陳有后 |
述本屆中文文學週有關創作劇的報告並略抒己見 |
李援華 |
首屆中國戲劇節 |
鍾景輝 |
表演「心象」的體會 |
鄭有國 |
No Question is Stupid |
Colin George |
東方人逕走之化妝路向 |
譚茂蓀 |
兩種歷程、兩種感受 --
《少年十五二十時》、
《暴風雨》設計雜感 |
何應豐 |
Changes in Society/Changes in Theatrial Form |
Stanley A. Waren |
Contemporary American Dramatists |
Stanley A. Waren |
|
|
第二期
內容簡介
演藝發展局的資助計劃 |
傅月美、吳家禧、楊英偉 |
奧尼爾誕生百年紀念 |
鍾景輝 |
簡議易卜生和香港劇壇 |
天石 |
羅斯當一百廿週年/逝世七十週年紀念 |
鍾景輝 |
香港話劇發展回顧(二) |
李援華 |
早期的中國話劇活動 |
陳有后 |
記第四次中國劇協代表大會 |
鍾景輝 |
中英劇團專訪 |
資料室 |
希望是生命之燈 -
看《影子盒》隨感 |
祝肇年 |
Impressions of the Toga Festival - Japan 1987 |
Colin George, Fredric Mao |
|
劇本 |
《星光下的蛻變》 |
陳敢權 |
《最佳編劇》 |
莫唏 |
|
|
第一期
內容簡介
香港話劇團簡介
|
資料室
|
香港話劇團十週年特稿
|
資料室
|
香港話劇發展的回顧 |
李援華 |
香港電影金像獎:一個走向成功的過程 |
路遙 |
略談中國戲劇(曲)的題材 |
陳有后 |
關於「伊狄帕斯王」的設計與感想 |
何應豐 |
「阿茜的救國夢」前前後後 |
毛俊輝 |
Shadow Box |
Mark Taylor |
The Production of Sophocles' "Oedipus The King" |
Colin George |
|
|
劇本 |
|
《一八四一》 |
陳敢權 |
|
|
售價:港幣四十元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