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戏剧艺术硕士

戏剧艺术硕士

戏剧艺术硕士

卢智燊 (香港  2010 年戏剧硕士,主修导演,现为中英剧团助理艺术总监)

 

自1998年於演艺学院戏剧学院以主修演技毕业后,便进入了中英剧团成为全职演员,一做便十年了,这十年间我一直以演员的眼睛去看待戏剧世界。之后希望可以以导演身份继续创作,但是发觉自己对导演这们专业原来缺乏很多相关知识,於是决定再一次进入演艺学院进修导演系硕士课程。

入读后,学到很多做演员学不到的知识。例如我们需要读到很多外国不同大师的论文及文章,继而研究、讨论。亦接触了不同剧种的特色及要点,要如何处理或艺术加工。学校也请了几位外国老师和我们上堂、分享,使我感受到欧洲剧场的文化及思维。当然,学校也提供了很多的实践机会,使我不但有知识上的增长更扩阔了我的视野及眼界!

经历了两年的全日制硕士课程,最大得益是发展了我作为导演的眼睛。

往后当我去看一个艺术作品时不再局限以演员的眼睛去看,而是从比较宏观的角度去看待,甚至,演员、台、灯、声,不再只以戏剧理论去处理及分析,而是配合不同的剧场美学和动机,去配置整个舞台作品。

这些,对我往后的发展,就好像补充了能源的汽车,使我能够继续在这艺术的道路上飞驰!

周昭伦 (香港  2012年戏剧硕士 主修戏剧教育)
 
去年特意换了张个人资料相片,因为这是摄於一个很值得纪念的埸合:「戏有益」深耕计划启动礼。「戏有益」由先导到深耕,长达八年,使超过千万港币从社会投放在香港的学前教育,推动幼儿戏剧教育。我的兴奋心情难以言喻。
回想2012,为什么我有足够信心提出这个计划?其实跟演艺学院有莫大关系。经历了十四年全职的戏剧工作生涯,负责过不同项目,担任过不同岗位后,我知道自己在工作上遇上了瓶颈,我不是指职位的晋升或薪酬的调整,我渴求更高的视野和更专业的知识。於是,我决定修读演艺学院的艺术硕士课程,并於2012年以优异成绩毕业。最终我的追求没有被窒碍;相反,透过老师的启迪和同学间的学习,令我在香港话剧团工作超过二十二年后,仍能找到更宽更广的空间,带领话剧团推动戏剧教育的发展。
 

李伟乐 (香港 现届戏剧硕士班学生 主修编剧 将於2021年毕业)
 
艺术是需要学习的。
提到学习很多时会想到技巧。学习戏剧,尤其是编剧,讲求技巧吗?当然讲。前设、人物、戏剧行动、反讽、motif、触发事件,通通都可以「学」回来。但,这些技巧是你唯一想「学」的吗?学习艺术只需要技巧吗?如果你只想学到技巧,买本书,加点努力,满口理论还是可以的。艺术是时间性的、历史性的,一本通书无法学到老,你需要启发、实践、张开视野、跌倒、再启发、再实践,你才能走到艺术的边缘,跟上时代步伐,认清自己的「需要」。
 
艺术是需要学习的,正如做人都需要。
 

邵佩珊 (2018 年主修戏剧教育毕业生)
 
「今次的创作已完结,家庭也已离开剧场,或许"她"(创作)会在我生命里以另一种形式卷土重来。」这是去年我在亲子工作坊及互动教育剧场毕业论文中的结语。
 
一年后,我现正与一条裤剧团合作《长夜守灯—临终照顾者计划》,担任教育剧场的导演。
 
由早期胡海辉老师初次与我说起此计划,谈到临终照顾者与应用剧场的关系、然后与编剧郑迪琪饮著咖啡谈剧本、直至现在已进入排练阶段 — 整个过程就是重塑我对应用剧场的感受、技术的过程。我发现那个"她"真的卷土重来,重遇的是我相信的核心价值,更立体的是框架及技术的使用。
 

邵佩珊 (2018 年主修戏剧教育毕业生)
 
「今次的创作已完结,家庭也已离开剧场,或许"她"(创作)会在我生命里以另一种形式卷土重来。」这是去年我在亲子工作坊及互动教育剧场毕业论文中的结语。
 
一年后,我现正与一条裤剧团合作《长夜守灯—临终照顾者计划》,担任教育剧场的导演。
 
由早期胡海辉老师初次与我说起此计划,谈到临终照顾者与应用剧场的关系、然后与编剧郑迪琪饮著咖啡谈剧本、直至现在已进入排练阶段 — 整个过程就是重塑我对应用剧场的感受、技术的过程。我发现那个"她"真的卷土重来,重遇的是我相信的核心价值,更立体的是框架及技术的使用。
 

在与琪琪好玩地沟通剧本创作,就已经抓紧这个剧场任务:让民众经验一名带有愦憾的临终照顾者角色的经历;过程中民众时而代入角色,时而回到自己的部份,探索自己的感受、观点;最后表达出来,会众共享这个经历、人类的精神共同体部份:爱。 最后,介绍一下,剧目名为<棉絮飘飘>,木棉树的种子由棉絮包围著传播,寓意照顾、柔软的爱、生命的延续。选择了此作为本剧的精神概念,因为戏剧带来希望、爱。我相信。

张可坚 (香港,2011 年戏剧硕士毕业,现为中英剧团艺术总监)

 

修读香港演艺学院的艺术硕士导演课程已经差不多是十年前的事。回想起来,那三年虽然辛苦,虽然要同时兼顾工作及进修(经常要「捱眼瞓」),又用了那么多钱,还是认为当时的决定没有错!

 

那时候已经累积了接近二十年的导演经验,自觉只是开始重复自己,希望寻求门路冀望得到刺激可以展开新方向或甚么的。不同的老师及学科确实更拓宽了眼界,不其然便会重新检视自己,检视有关导演的工作。感谢薜卓朗老师,感谢潘惠森老师,感谢一班一同上课的同学!

今年开始,我又有一个密集的机会实践自己的想法,实证所学!

何睿(中国内地,现届戏剧硕士班学生,将於2020年毕业)

 

刚入学的时候,Roy就问我:其实你毕业制作想做什么?

 

What?我真的啥都没有想好啊!我挤出了三个看著像玩笑的主意。我说我想突破剧场的边界。老师说,那剧场边界在哪里?

 

被问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知道我要好好学习了,图书馆应该要是我的家了。没想到,它根本是片蓝海。还好!我找到了救生员——各位老师,从现代戏剧理论到当代剧场实践,我慢慢熟悉脉络从哪里,已经去到了哪里。并且开始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泳姿去实践这些理论,终於不用溺亡其中。

 

在实践中,我会遇到很多问题,而这些问题本身可能没有答案,但它们引导著我和同学老师们一起去讨论,不行就再到课堂去研究。编作剧场,编剧策略,戏剧中的文学,导演实验室,电影赏析等等这些课其实都在帮著我回答那个问题。至少我在PP中已经在用实践回答著我要做什么的问题了。

“不如试一下吧。”

 

“这么做真的能达到你想要的样子吗?”

 

“我们还可以做什么?”

 

“Compromise is a bad Director.”

 

这些话不知不觉开始会在脑子里打转,我很开心。对於一个作品,我应该是比以前看多了一些了。这是一个无底洞,希望我可以再掉的深一些。

 

感恩让我可以拥有回答这个问题的权利和勇气的香港演艺学院老师们和同学们,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