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掌香港演艺学院近三年,校长蔡敏志教授一直在「疫」境中斗智斗力,值得庆幸的是,跨过难关后能够踏上新台阶。香港近年以发展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为目标,演艺学院担纲举足轻重的角色,肩负培育世界级创意人才的使命,一直致力推广最高水平的表演艺术教育,「学院完成2013年制订的十年发展策略,现在要订下未来十年大计,我们的着眼点并非定格在十年后,而是十年、二十年后的发展,希望推动和带领香港文化艺术走得更远。」
演艺学院在今年初公布的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表演艺术类别)中,连续五年荣膺亚洲第一,并位列全球第十三位。蔡教授表示,能够跻身榜上前列位置的都是历史悠久的世界著名院校,演艺学院作为亚洲城市中一间创校不到四十年的高等学府,成绩已相当不俗。一直以来,香港这座东西文化交汇的城市,在国际艺术舞台上占有重要席位,而学院则发挥香港华洋荟萃的优势,为学生提供跨领域及多元化的学习环境。
演艺学院亦以国家的「十四五」规划为指标,配合香港政府近年重点发展「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的定位。去年十月发表的《施政报告》对演艺学院委以重任,将推动学院成为本地以至大湾区培育文艺人才的基地,在北部都会区设另一校舍,并增加非本地生比例。
大湾区人才交流
在瞬间万变的时代,要为廿一世纪的表演艺术家提供成长土壤,要高瞻远瞩。蔡教授表示通过政府支持,现正就北部都会区建设另一校舍展开研究工作,「我们的目标是尽量扩展新校舍规模,例如兴建宿舍接待远道而来的海外生、交换生、工作人员和驻院艺术家等,令到访学者可以在港逗留更长时间进行研究和教学工作,有助加强学院与全球学生和艺术家的交流,从而更提升学院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
演艺学院近年不断革新课程,一直善用湾仔校舍有限的空间,蔡教授寄望新校舍能够为未来十年至二十年的课程发展提供更多空间,同时希望在校内增加消闲运动设施,提升学院配套,「我们师生的『09-23日程』在行内闻名,一些运动、消闲、有益健康的设施,可以让大家在忙碌中纾缓身心。」
演艺学院重视实战经验,自疫后复常,学院已多次到大湾区与当地演艺人才交流。去年成立的大湾区青年管弦乐团,获创始赞助太古集团支持,以促进区内文化交流为目标,为年轻乐手提供专业培训,搭建最高水平的管弦乐演奏平台。乐团在八月期间分别於香港演艺学院、澳门、深圳和广州举行首演巡回音乐会。「希望未来与内地和澳门的艺术团体、高等学府有更多合作机会,近来先集中在音乐和戏剧方面进行交流,期望短期内可陆续扩展至六个学科。」蔡教授透露,心目中的长远计划是在大湾区内创建高等专业学校,「培育演艺人才愈早愈好,我希望演艺学院将来能够在中港两地各设一所高中,两间学校的师生能够积极互动交流,毕业后直接入读演艺学院,这样有助培育区内的演艺人才。」
六大学院开新篇
面对新发展,演艺六大学院早已作出部署迎接新挑战。曾在舞台及制作艺术学院担任院长的蔡教授,在任期间为学院作出多项改革,提倡多媒体科技的学习与应用。作为校内的艺术科技发展先驱,舞台及制作艺术学院已设立虚拟实境研究实验室,先进器材亦陆续应用於学院不同制作。
「过往本地戏剧以广东话为主,但在新时代要保持国际化特色,创作不应受语言所限,合拍戏剧是大势所趋,戏剧学院将加强与内地业界合作,进军内地上演普通话作品。」另外,不同学院先后作出新尝试,舞蹈学院於数年前加入编舞课程,而戏曲学院亦於去年开办粤艺青少年导修计划。音乐学院则先后到访深圳、广州和上海等地演出及交流,「将来的课程或会加入现代音乐元素,让学生拥有扎实的古典乐基础之余,亦有机会接触不同流派,开拓视野。」
近年港产片复兴,标志着电影电视学院踏入收成期,吴炜伦、陈咏燊、麦天枢、林森、何爵天等数之不尽的著名校友,不但在影坛表现突出,更发挥强大的协同力量。「他们的作品同时得到业界和观众认同,更有趣的是,我们看到电影电视学院和戏剧学院的毕业生在电影界合作无间,而且成就非凡,印证了学院重视创新,推动跨学科及连系业界的教学成果。」
拥抱多元文化
演艺学院身处中西文化交汇点,凭着本港独特的背景造就自由的创作空间,蔡教授鼓励年轻表演艺术家从中华文化和亚洲角度出发,以新眼光看待国际化,「透过作品可以反映个人文化,也可以跟不同背景的观众产生共鸣,发挥独有的创意思维和艺术风格。」
明年演艺学院将踏入建校四十周年,学院已就2024至2033年度的《十年发展策略规划》完成谘询,规划内容延续过去十年的成果,有意继续培养学生的跨艺术领域及国际协作能力、发展艺术科技专业技能、推广社会共融、为毕业生带来更多实习及就业机会等,以回应行业和社会需求。
六大学院亦密锣紧鼓筹备一系列周年庆祝活动,当中的重头节目是由六间学院携手合作的大型音乐剧,「具体细节未能披露太多,但可以肯定是一出糅合多元文化与艺术元素的作品,我们希望在2024年为周年志庆开启一个充满意义和惊喜的序幕。」
(原文於《演艺通讯》2023年9-10月号刊登,按此阅读原文。)
按此订阅电子月刊和学院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