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演出项目

Default Cover Default Cover.

(按表演序排列)

梅卓燕

 

《博莱罗舞曲》

 
梅卓燕是享誉国际的独舞家、编舞家及香港演艺学院院士。她今次联同30余位演艺学院舞蹈学院的学生,糅合中国传统舞蹈元素 (如扇子的运用) 与现代编舞手法,演绎法国作曲家拉威尔的名作《博莱罗舞曲》。

梅卓燕

梅卓燕1973年起在香港随刘素琴老师学习中国古典民间舞及东南亚舞蹈。1981年加入香港舞蹈团,曾担任舞剧《黄土地》、《胭脂扣》、《玉卿嫂》女主角。1985年於香港青年编舞大赛中获中国舞组冠军,获奖学金到纽约学习现代舞。回港后开始投入创作,包括独舞作品《游园惊梦》、《狂草》等,并创作舞蹈剧场《日记》系列,及活跃於诗、画、装置等跨媒介创作。

梅氏於1990年成为独立舞蹈工作者,曾获亚洲文化协会资助赴纽约学习接触即兴及后现代舞蹈技巧,并获邀参加美国舞蹈节国际编舞营。回港后为香港舞蹈团及城市当代舞蹈团编舞,其作品有《满庭芳》、《水音》、《白描》、《水银泻》、《关於某些女人的故事》、《独步》、《女相》、《弓弦之间》、《华丽与苍凉》、《躯体乱弹》、《花葬》、《十月红》、《3X2体》、《情男色女-达利vs加拉》、《流莲欢》、《风・水》中的《水》、《再世寻梅》、《季节性效应》中的《第N季节》、《紫・钗・缘》及《三势纪》中的《客途》等。

近年梅氏以独舞家身份应邀赴比利时、里斯本、伦敦、柏林、巴黎、纽约等城市艺术节表演独舞创作。曾代表香港应邀参与翩娜・包殊伍珀塔尔舞蹈剧场二十五及三十五周年纪念节演出,好评如潮。1999年应邀远赴威尼斯双年展表演后,翌年再获邀参加哥本哈根的舞蹈节及里昂双年展,并为德国福克旺舞蹈团编排《花落知多少》及参与翩娜・包殊舞团的《春之祭》演出。2001年获邀参与北京的中国国际现代舞展演。2002及2003年分别获邀於东京舞蹈双年展及哥本哈根「亚洲万象节」演出。

2001、2009及2013年获香港舞蹈联盟颁发「舞蹈年奖」,表扬她在海外作为香港文化大使的贡献。2001年获慧妍雅集选为「杰出女士」。2005年获《旭茉》杂志选为2005十大成功女性之一。2007年获颁行政长官社区服务奖状。

 

演艺青年粤剧圑

 

 《扈家庄》

取材於《水浒传》,可分为「迎敌」、「擒虎」、「遭擒」三段。故事内容讲述祝家庄联合扈家庄与梁山泊为敌,祝彪之未婚妻一丈青扈三娘,武艺高强,与梁山众将酣斗,生擒矮脚虎王英。宋江改变战略,令诸将轮番上阵,扈三娘卒被豹子头林冲所擒。

演艺青年粤剧圑

演艺青年粤剧团於2011年10月18日成立。剧团由香港演艺学院负责策划,透过演出和推广活动,培育专业的青年粤剧演员及音乐伴奏人才,促进粤剧的承传和改革。

驻团团员参与由剧团安排的公开演出及其他活动,并接受基本功、演唱、身段及剧目等全面训练。剧团致力保存及发扬传统粤剧优点,同时提倡东西方文化在香港汇合的特色。剧团透过与学院内不同学系及部门的合作,丰富粤剧舞台的多样性,并结合西方舞台科艺元素包括舞台美学、灯光设计、音响科技及制作管理模式,以优化传统粤剧於舞台上的发挥并提供粤剧艺术创作更大的空间。

 

飞渡罗珀河谷

 

《飞渡罗珀河谷》

「飞渡罗珀河谷」是澳洲艺术管弦乐团与原住民组合Young Wagilak Group的合作项目,旨在探索和保育当地土著的传统音乐。Young Wagilak Group成员以Wagilak 为母语,世居北领地的阿纳姆地区,是现时最古老并保存本身独特文化的族群之一;其作品经常在诺古(Ngukurr)、纳姆布瓦尔(Numbulwar)、古鲁特岛(Groote Eylandt)及周边地区演出,Wagilak文化的影响力由此可知。

澳洲艺术管弦乐团与Young Wagilak Group的合作始於2005年,初期以平等的音乐知识交流为主,其后逐渐扩展至作曲,目标是创作保留双方传统音乐美感和活力的乐曲。两者紧密合作,以当代情怀创作出讲述原住民先祖故事和万物命名经过的乐章《原乡情浓》。

「飞渡罗珀河谷」是新、旧两极的破格结合,虽是南辕北辙,却擦出扣人心弦的花火,彰显了音乐的澎湃力量可以超越文化与时空,余韵悠长。

澳洲艺术管弦乐团

澳洲艺术管弦乐团由保罗•格拉伯斯基於1994创立,在音乐界声名卓著,论质论量,同样有口皆碑。乐团从即兴表演当代爵士乐起步,但其创作和演绎新编乐曲的功力,很快已广获赞许;其勇於促成跨文化合作的成功例子,在澳洲音乐界更属划时代的创举。在「酷越」、「融合」这些概念流行前,乐团早已先行一步。

在艺术总监彼得•赖特带领下,乐团致力突破音乐的一贯分类,克服形式和文化阻隔,游走於前卫与古旧、小众艺术与大众文化,以及电子技术与传统声学的隙缝,在即兴与预编(备有乐谱)音乐两极之间创作出无数精彩作品。

 

上海戏剧学院

 

《朱丽小姐》

京剧《朱丽小姐》由上海戏剧学院孙惠柱教授和华东师范大学费春放教授编剧。瑞典作家斯特林堡的名剧变成了中国故事:大家闺秀朱丽和男仆项强产生感情纠葛后看穿其真面目,又被项强未婚妻桂思娣揭穿,最后她将怎么办?

上海戏剧学院《朱丽小姐》剧组

本剧由上海戏剧学院(上戏)副院长郭宇(国家一级导演)导演,上戏戏曲学院青年教师郑爽饰朱丽,上海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严庆谷饰项强,上戏戏曲学院优秀毕业生郑娇饰桂思娣。三位演员用京剧传统的一桌二椅构成了一个简易而唯美的舞台,通过传统表演程式,将剧中人物的内心矛盾表演得真实、自然且有层次感。本剧作曲是上戏戏曲学院优秀青年教师齐欢,她设计创作的音乐优美动听,给全剧锦上添花。

 

 

直线 II

 

《直线 II》

作为《动作分类》系列作品之一的《直线II》,是人体的「几何图形」对於「直线性动作」的专注思索、它更是将传统京戏的「棍术」运用其中、从本质的角度来呈现人与物的直线构想。

「动作分类系列」

陈凯创立《动作分类系列》,贯彻其「钻研动作,让动作表达其自身意义」的艺术理念,於舞台上以数字逻辑産生舞动几何画面,将舞蹈引进新的层次。他自创及研究系统式编舞法 -「动作分类法」,现已研习了线性、翻滚、旋转、旋拧、折弯五种动作特徵,制作了八部系列作品:《直线》、《直线与圣光》、《翻卷》、《旋拧》、《折弯》、《圆》 、《圆II》 以及是次的 《直线II》 。於2010年以《直线》参与「韩国编舞节」。2012年,与香港视觉艺术家何兆基合作,创作《直线与圣光》,作品於上海刘海粟美术馆上演。为延伸「动作分类法」,他未来会继续探索和学习,集多位现代舞编舞家大成,加上对生命的体验,在现代舞的领域寻求突破。

旧​韵新章 传统中国音乐框架里外的创新之路

 

韵新章 传统中国音乐框架里外的创新之路

三位作曲家,包括香港的梁志邦和麦伟铸,及来自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国际知名的唐建平教授,透过现场演出,去介绍四首写给中、西乐器的作品,分享其灵感来自中国文化的创作意念。当中或可感受到作曲家有意或无意之中以音乐创作去承传和突破传统文化,以现代的手法去表达中国音乐的精神。

1. 梁志邦《雪雨鸣》(笛子及弦乐四重奏) 

灵感来自已故作家卞之琳的一首诗,内容如下:「天天下雨,自从你走了。」 「自从你来了,天天下雨。」 两地友人雨,我乐意负责。 第三处没消息,寄一把伞去? 我的忧愁随草绿天涯:鸟安於巢吗?人安於客枕? 想在天井里盛一只玻璃杯,明朝看天下雨今夜落几寸。

作品的名称是三个字,分别代表著三种感觉,同时也代表了作品的三段曲式。
而『雪』、『雨』和『鸣』分别代表著三种不同的性格。
『雪』:孤独, 冰冷
『雨』:悲哀,阴暗
『鸣』:呼喊声

这首中西乐器的配搭,除了带出中国笛子於粗犷和柔韧声音的可塑性外,在弦乐器的运用上也可看到作曲家的写作技巧。

2. 麦伟铸,《朝来》(小提琴及中提琴

小提琴和中提琴的五个空弦,刚好构成了五声音阶,而每个空弦上广泛应用的自然泛音,亦用以描绘小鸟在晨曦色彩丰富的天空上翱游的姿态。泛音的高音区渐渐融入了广东南音格调的旋律线条,又慢慢降落至提琴空弦的位置,再展开一个充满节奏感的乐段。作品尝试以中国调性混和自然泛音的特别声响,使音色多样化,藉以增强音乐的表达能力。

3. 麦伟铸《自在山云间》(古筝独奏)

这首古筝独奏曲尝试以独特的线条和声响层次来表达对自然美的鉴赏和一种意境,就是动与静的平衡和协调,亦反应著不为浮云所动,如诗人李白《唯有敬亭山》中的一种人生取态。

4.唐健平教授《啐啄--为中西16位演奏家而作的嬉游曲(中西乐合奏)

这部作品源自2011我创作的同名弦乐四重奏,按照其后音乐会的要求重新改编创作。我希望作品中的轻松愉快和随性的诙谐多於现代音乐中常见的理性和严肃。愿它能给艰辛的创作增加一次轻松愉快的小憩。

「啐啄」,古语中啐,雏鸡欲出时以嘴吮卵壳声,啄,母鸡欲使小鸡出壳而吃壳。小鸡要孵出,母鸡和小鸡必须里应外合地弄破蛋壳。人们常用此来形容和比喻机缘相投或两相吻合。佛家也常用「啐啄同时」来形容修禅悟道时师徒配合相宜。这样的比喻也同样被形容教学时老师和学生要有良好的互动关系。

作品主要的音乐素材基於相同音程在四件弦乐上的叠置,并通过变化实现具有画面感的音乐表现。

唐建平、麦伟铸、梁志邦

唐建平是中央音乐学院作曲教授,中国当代最为活跃的作曲家之一。其音乐创作广泛涉猎各类音乐体裁,有众多作品被作为经典在音乐会上长演不衰。

其主要代表作品有:歌剧《青春之歌》、舞剧《风中少林》、音乐剧《彩云飘过山冈》、《情暖天山》、大型梵贝交响乐《神州和乐》、大型蒙古族交响音乐史诗《成吉思汗》、大型民族管弦乐交响诗剧《牛郎织女》及《仰欧莎》、清唱剧《白马入芦花》及《路》、琵琶协奏曲《春秋》、交响协奏曲《圣火—2008》、敲击乐协奏曲《仓才》、笛子协奏曲《飞歌》、古琴协奏曲《云水》、民族管弦乐《后土》、九重奏《玄黄》、弦乐四重奏《啐啄》等。另为吴宇森导演的电影《赤壁》创作的古琴音乐,及为中央电视台大型电视记录片《故宫》作曲。

唐氏曾经获得国家交响乐作曲比赛的最高级作曲比赛等众多作曲比赛的各个级别奖项。同时还获得中国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及教育部宝钢优秀教师特奖等。

麦伟铸於香港出生。 过去数十年一直以作曲者或结他手身份参与音乐活动。毕业於香港中文大学和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主修作曲和电子音乐,早年曾到西班牙学习古典结他,及曾到史丹福大学电脑音乐中心(CCRMA)研究音乐程式编写及声响学。

曾为多个艺术团体创作音乐,作品类型包括有合唱,、中西乐队,戏剧,舞蹈,电子和多媒体。作品常发表於本地和海外音乐会、艺术节、研讨会、及国际会议。

麦伟铸积极参与专业事务,包括推动音乐创作,及相关的教育活动。担任国际比赛评判、选曲评委、作为香港代表出席国际现代音乐节、和作曲家会议等等,及於国际表演艺术节中发表有关音乐创作的论文。於1987至2014年间分别任香港作曲家联会的秘书、司库,副主席和理事,推广音乐创作和担任音乐会监制和策划等工作。

麦伟铸目前是香港演艺学院作曲及电子音乐系主任。

梁志邦先后毕业於香港浸会大学及香港演艺学院,并於毕业香港演艺学院取得音乐硕士学位,他的老师包括卢厚敏博士、祁道纬博士和高尔文博士。他的作品曾被不同组合演奏,包括萨科乐团(英国)、 美国组合Bang on a Can All Star 乐团、 香港创乐团、 Hong Kong Kamerata、 演艺交响乐团、 演艺中乐团、乐贤交响乐团、葵青管弦乐团和李洁瑶小姐(手玲)。
他的作品亦被带到於哈尔科夫(乌克兰)和里斯本(葡萄牙)公演。 於2012年, 他分别获得 Society of APA 奖学金和Academy EXCEL奖学金。他凭著作品『闪雷』获得第十届意大利 敲击作曲比赛第三奖, 而且更连续两年成为香港演艺学院Concerto Trial 协奏曲比赛(2011-2013)优胜者。最近, 梁氏凭著管弦乐作品『日冕』获邀到日本东京第32届亚洲作曲家联盟大会暨音乐节。
 

香港偶影艺术中心

 

《钟馗醉酒》《童偶拾趣》

《钟醉酒》 唐代秀才馗,生得豹头环眼,铁面虬鬓,相貌丑陋;才华横溢,文章魁首,进城晋见唐皇。唐皇以貌取人,另选他人为状元,馗愤而自尽。阎王封他为驱魔大臣,无奈妖魔丛生,斩除不绝。钟馗借酒消愁,闻鬼声拔剑而起……

《童偶十趣》改编自木偶奇遇记马戏团一幕里的马戏表演,趣味盎然的卡通形象造型,透过传统木偶精彩演出,顷然间在舞台上重现,教人缅怀那些渐渐失去的儿时轶事。

香港偶影艺术中心

创建於2001年的香港偶影艺术中心;在继承传统基础上,创新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特别注重木偶、皮影的操纵技巧,表演细腻传神,尤精以结合操纵四种传统木偶皮影技巧而备受推崇。2003年艺团在全国木偶皮影「金狮奖」比赛中,荣获「特别奖」。并曾为康文署2002/2003年西湾河文娱中心驻场艺术家。2005年大埔文娱中心驻场艺术家。2007/08社区文化大使,参与香港艺术发展局学校戏曲教育计划(一)、(二)、(三)、(四)的教学活动。经常到学校、商场、酒店及娱乐场所表演传统木偶皮影艺术。致力於制作具创意及专业水准的节目,如2003年《金猴降妖》、2005年《三打》、2007年《月下吟》、2008年《嫦娥奔月》、2009年《新西游外传》。长期积极从事戏曲、剧教育工作及拓展社区戏曲、剧文化。艺团经常出国访问和参加国际木偶节,曾到过多个国家和地区巡回演出和举办木偶皮影展。

伤感

 

《伤感》

每年,香港演艺学院舞蹈学院均邀请国际级编舞家为五月舞季的公开表演创作新舞或重编旧舞,历年来应邀参与的名家不计其数,如旅居德国的美国芭蕾舞大师威廉•科西、中国舞坛双杰赵明和刘琦、独立编舞家卜•泰尼、英国芭蕾舞家嘉菲•马斯顿,以及维也纳国际舞蹈节ImPulsTanz创办人兼总监艾诗马•艾豪。每个舞季的其中一个重头节目,就是汇聚舞蹈学院三大主修舞种 - 芭蕾舞、中国舞及现代舞 - 菁英学员参与的「跨领域」大型演出。

对参与的舞者或编舞家而言,最大挑战莫过於把背景各异的个体凝聚如一,不露丁点儿斧凿痕迹,进而创作出超越舞种界限的新尝试 (尽管这些界限或能成为创作的灵感泉源)。这系列演出之所以别具意义,不仅因它是年轻学员展露才华的大好机会,也因其展现了舞蹈学院的核心信念 - 追寻卓越、力求创新、群策群力、跨越固有界限、荟萃东西文化。

本年五月,欣逢香港演艺学院三十周年校庆,舞蹈学院特别策划了三场糅合芭蕾舞、中国舞及现代舞元素的表演,而当中题为《伤感》的一场舞蹈,更获安排在「艺术无强、逾界大同」主题演讲后演出。《伤感》由在西藏出生、目前以北京为基地的编舞家桑吉加创作。他是2002/2003年度「劳力士创艺推荐资助计划」得奖人,曾在威廉•科西的法兰克福芭蕾舞团演出。这出讲求力量的现代舞杰作不仅对舞者的艺术造诣要求甚高,更是对其集中力、耐力和毅力的重大考验。配乐方面,舞蹈学院则特别请来香港本土作曲家李劲松操刀,紧贴舞蹈创作过程。

在《伤感》的创作过程中,舞者的角色至为关键。作品既是编舞家与舞者紧密交流而成的艺术结晶,也显示了编舞家对舞者的信任与信心。然而,随著部分参与创作《伤感》的学员已於六月毕业,我们必须面对另一难关!在往后的演出(包括今次演出),新的舞者组合能否重现作品初演时的力量与默契? 在原排练指导赵民华(芭蕾舞)及李咏静(现代舞)带领下,学员以亮丽的演出证明一切,成绩毋庸置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