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建构舞台的人 • 情 • 创意

三位舞台及制作艺术学院系主任冯海林(科艺制作系)、区美德(制作管理系)、李峰(舞台设计系)

2024年9月1日
建构舞台的人 • 情 • 创意

剧场元素多不胜数,在聚光灯以外的布景、道具、音效、影像,以至舞台管理人员,都是合力建构每一场舞台表演的重要一员。演艺学院舞台及制作艺术学院由科艺制作、制作管理及舞台设计三个学系组成,通过台、灯、声、影的制作艺术与表演者互相成就,把观众拉进创意世界,连结台上台下每一个人。

 

演艺学院创校四十周年,是孕育本地演艺人才的摇篮,舞台及制作艺术学院三个学系的领军人物都是演艺学院校友,见证着学院和行业成长。制作管理系主任区美德是学院首届舞台管理系艺术学士(荣誉)学位毕业生、科艺制作系主任冯海林主修舞台灯光设计、舞台设计系主任李峰主修布景及服装设计,三位毕业后各自在所属领域探索,从不同岗位汲取了丰富经验,再回到母校执教鞭。区美德坦言工作虽忙碌,却享受个中的情感联系,「近年愈来愈多毕业生回到演艺学院教书,这是很独特的现象。我相信毕业生加入学院不纯粹为了工作,更是一种情意结。能够将自己的工作经验带给学生,薪火相传,见证新生代在行业获得成就,然后接棒传承下去,是令人非常喜悦的事。」
 

最强实战经验

 

事实上,不仅老师的工作繁重,通宵达旦赶工几乎是所有舞台及制作艺术学院毕业生的集体回忆。三位系主任一致认同密集式实战是学院最大强项,相较於着重理论课的英美学院,演艺学生在头一年便需要接触灯光、音响、管理、服装等不同范畴,建立广泛知识基础后才钻研专修科,期间还必须兼顾制作六大学院每年举行的多场表演。李峰认为大量的实践机会是演艺学生最幸运、也最辛苦的经验,「早上读书,晚上实习,像个半工读生。然而这种训练赋予学生非常强大的优势。根据很多业界人士反馈,演艺毕业生直接跳过适应、实习等阶段,随时准备好投入工作。」


既然学生的实战能力得到认证,区美德放心花更多时间去调整学生的心态,「舞台制作讲求合作性,面对行内不同的人,有时待人接物未必得心应手,我尽量将自己的经验与学生分享,提醒他们要保持专业、认真、谦虚的态度。不论你多么能干,不懂与人合作只会处处碰壁。」

 

从技术到艺术

 

近年世界各地的艺术工作者都在探讨如何将科技元素应用於创作,以往被视为绿叶的「技术部门」,如今地位堪比牡丹。冯海林表示,早在艺术科技成为话题前,演艺学院已朝着这个方向迈进,「表演艺术从来都是最善於应用不同科技的艺术范畴,不论声音、灯光、影像的运用和设计创作也在回应艺术科技的发展。」尽管演艺学院的训练以剧场环境为主,但当中包含不同媒体的运用,从中累积的经验、技巧、美学概念、陈述故事的手法,不限於舞台上呈现,也可套用在电视台、商铺设计、商业活动之上,因此各行各业不乏演艺毕业生。他举了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例子,原来香港现时活跃的烟花设计师当中,有一半以上都是科艺制作系的毕业生,「我们在课堂上从未教过烟花制作,但在剧场中不时出现喷烟、喷火、喷泡泡等场景,这些技巧和概念足以支持学生进一步创作各种烟花效果。」数年前,他曾伙拍毕业生为澳门除夕倒数活动进行烟花设计,汇演范围横跨整条路氹金光大道。


目前正忙於处理课程改革的冯海林,首要目标是尽快建立好框架,以确保课程发展方向得到认同,「期望日后能够更深更阔地延伸探索,例如如何将更多虚拟制作应用於舞台?如何藉着人工智能协助影像和声音创作?如何运用视觉效果结合演出?我们可以涉猎的课题还有很多,未来的艺术科技发展将有更大的可能性。」

 

传承之路

 

被视为「专门搞新科技」的冯海林不讳言担心新一代贪新忘旧,强调科艺教育在求新之余,也需要寻源,「不但要教学生如何运用器材和技术,也要教学生认识技术背后的缘由。以灯光为例,追求最新款的灯,或花巧的视觉效果,都并非灯光设计的本质。我认为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多认识剧场传统,传承个中文化。」


乐观的李峰笑言舞台设计就像与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合力创造世界,「剧场世界由很多人用心建设,赋予生命,当剧场落幕后,一切变回混沌,然后再由混沌中演变出另一个新世界。身在其中不断经历,就像体验不同人生,会令人上瘾。」多年来,让他最感欣慰的是看着一代又一代的毕业生进入业界,甚至成为中流砥柱,建立起一套属於本地的表演艺术文化,「我们不用学习或引用英国、美国或澳洲的方式,我们拥有自己的守则、语言和文化,这是香港的舞台艺术特色。」根据他的观察,欧美以至国内的表演艺术具有深厚的文化背景支撑,而香港却有融会中西的特质,成为香港演艺人才独有的优势。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