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建構舞台的人 • 情 • 創意

三位舞台及製作藝術學院系主任馮海林(科藝製作系)、區美德(製作管理系)、李峰(舞台設計系)

2024年9月1日
建構舞台的人 • 情 • 創意

劇場元素多不勝數,在聚光燈以外的佈景、道具、音效、影像,以至舞台管理人員,都是合力建構每一場舞台表演的重要一員。演藝學院舞台及製作藝術學院由科藝製作、製作管理及舞台設計三個學系組成,通過台、燈、聲、影的製作藝術與表演者互相成就,把觀眾拉進創意世界,連結台上台下每一個人。

 

演藝學院創校四十周年,是孕育本地演藝人才的搖籃,舞台及製作藝術學院三個學系的領軍人物都是演藝學院校友,見證着學院和行業成長。製作管理系主任區美德是學院首屆舞台管理系藝術學士(榮譽)學位畢業生、科藝製作系主任馮海林主修舞台燈光設計、舞台設計系主任李峰主修佈景及服裝設計,三位畢業後各自在所屬領域探索,從不同崗位汲取了豐富經驗,再回到母校執教鞭。區美德坦言工作雖忙碌,卻享受箇中的情感聯繫,「近年愈來愈多畢業生回到演藝學院教書,這是很獨特的現象。我相信畢業生加入學院不純粹為了工作,更是一種情意結。能夠將自己的工作經驗帶給學生,薪火相傳,見證新生代在行業獲得成就,然後接棒傳承下去,是令人非常喜悅的事。」
 

最強實戰經驗

 

事實上,不僅老師的工作繁重,通宵達旦趕工幾乎是所有舞台及製作藝術學院畢業生的集體回憶。三位系主任一致認同密集式實戰是學院最大強項,相較於着重理論課的英美學院,演藝學生在頭一年便需要接觸燈光、音響、管理、服裝等不同範疇,建立廣泛知識基礎後才鑽研專修科,期間還必須兼顧製作六大學院每年舉行的多場表演。李峰認為大量的實踐機會是演藝學生最幸運、也最辛苦的經驗,「早上讀書,晚上實習,像個半工讀生。然而這種訓練賦予學生非常強大的優勢。根據很多業界人士反饋,演藝畢業生直接跳過適應、實習等階段,隨時準備好投入工作。」


既然學生的實戰能力得到認證,區美德放心花更多時間去調整學生的心態,「舞台製作講求合作性,面對行內不同的人,有時待人接物未必得心應手,我盡量將自己的經驗與學生分享,提醒他們要保持專業、認真、謙虛的態度。不論你多麼能幹,不懂與人合作只會處處碰壁。」

 

從技術到藝術

 

近年世界各地的藝術工作者都在探討如何將科技元素應用於創作,以往被視為綠葉的「技術部門」,如今地位堪比牡丹。馮海林表示,早在藝術科技成為話題前,演藝學院已朝着這個方向邁進,「表演藝術從來都是最善於應用不同科技的藝術範疇,不論聲音、燈光、影像的運用和設計創作也在回應藝術科技的發展。」儘管演藝學院的訓練以劇場環境為主,但當中包含不同媒體的運用,從中累積的經驗、技巧、美學概念、陳述故事的手法,不限於舞台上呈現,也可套用在電視台、商舖設計、商業活動之上,因此各行各業不乏演藝畢業生。他舉了一個令人意想不到的例子,原來香港現時活躍的煙花設計師當中,有一半以上都是科藝製作系的畢業生,「我們在課堂上從未教過煙花製作,但在劇場中不時出現噴煙、噴火、噴泡泡等場景,這些技巧和概念足以支持學生進一步創作各種煙花效果。」數年前,他曾夥拍畢業生為澳門除夕倒數活動進行煙花設計,匯演範圍橫跨整條路氹金光大道。


目前正忙於處理課程改革的馮海林,首要目標是盡快建立好框架,以確保課程發展方向得到認同,「期望日後能夠更深更闊地延伸探索,例如如何將更多虛擬製作應用於舞台﹖如何藉着人工智能協助影像和聲音創作﹖如何運用視覺效果結合演出﹖我們可以涉獵的課題還有很多,未來的藝術科技發展將有更大的可能性。」

 

傳承之路

 

被視為「專門搞新科技」的馮海林不諱言擔心新一代貪新忘舊,強調科藝教育在求新之餘,也需要尋源,「不但要教學生如何運用器材和技術,也要教學生認識技術背後的緣由。以燈光為例,追求最新款的燈,或花巧的視覺效果,都並非燈光設計的本質。我認為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多認識劇場傳統,傳承箇中文化。」


樂觀的李峰笑言舞台設計就像與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合力創造世界,「劇場世界由很多人用心建設,賦予生命,當劇場落幕後,一切變回混沌,然後再由混沌中演變出另一個新世界。身在其中不斷經歷,就像體驗不同人生,會令人上瘾。」多年來,讓他最感欣慰的是看着一代又一代的畢業生進入業界,甚至成為中流砥柱,建立起一套屬於本地的表演藝術文化,「我們不用學習或引用英國、美國或澳洲的方式,我們擁有自己的守則、語言和文化,這是香港的舞台藝術特色。」根據他的觀察,歐美以至國內的表演藝術具有深厚的文化背景支撐,而香港卻有融會中西的特質,成為香港演藝人才獨有的優勢。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