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的校内制作戏剧《儿欺》,於多个专业剧场颁奖礼勇夺多项奖项及提名,包括第28届香港舞台剧奖年度优秀制作、第11届香港小剧场奖最佳整体演出和最佳女主角等。学生制作获业界认可,固然可喜可贺,但更重要是,学生可充分利用校内机会,於舞台上与不同学院的师生一起实践所学,与公众分享表演艺术。
作为实践型的表演艺术高等学府,演艺学院每年制作十多个大型公开演出,除了戏剧,还包括戏曲、舞蹈、歌剧和音乐会,在老师的指导下,由所属学院的学生们担纲演出,并由舞台及制作艺术学院学生制作。学院不时邀请本地和海外业界人士参与,与学生一起创作,扩阔学生视野。演出以训练学生成为专业表演者和设计师为目标,从甄选剧本,以至导演对制作的要求,均一丝不苟,务求达至业界专业水平,让学生於过程中成长。是次《儿》剧的佳绩,对师生而言实在是一大鼓舞。
《儿》剧翻译自丽贝卡.吉尔曼的剧本,讲述曾被性侵的资深社工Caroline遇上一对边缘青年情侣,其中少女似乎拥有同类经历, 以致Caroline一直坚定地支持着他们,协助他们寻找出路。《儿》剧导演兼戏剧学院高级讲师(导演)郑传军指,是次选择《儿》剧,是因为故事对年轻人别具意义。他希望透过这个故事,为香港社会、年轻人带来一点希望;而剧中众多角色极为立体,郑认为十分适合戏剧学生练习如何揣摩角色。
饰演Caroline一角的陆嘉琪(节目上演时为戏剧学院毕业班学生),坦言饰演如此沉重的角色并不容易,幸得导演安排与社工面谈,从中观察和了解社工的工作与思维;导演亦运用即兴练习,模拟紧急情况,让嘉琪以社工的身分处理,从而深刻体会角色心境。这一切都帮助她拿捏角色,其演出大获好评,於业界三大颁奖礼(即第11届香港小剧场奖、第28届香港舞台剧奖,以及2018年度IATC (HK) 剧评人奖)均获提名最佳女主角或年度演员,最后更勇夺小剧场奖的最佳女主角。
导演於排练期间所安排的各样训练,亦为幕后制作团队带来启发。陈美玲(节目上演时为舞台及制作艺术学院毕业班学生)於《儿》剧首次担任音响设计师,她认为学院的制作节目让她真正学习到如何与团队沟通和合作,透过全面地参与创作,见证自己的成长;而导演所安排的社工分享,亦令她理解性侵受害者的感受,继而协助她於设计此剧的音乐、声效时,加添了一份感性和深度。
学生经历演出,除了可从故事和人物中得到启迪,亦难免遇上被角色的痛处缠绕的时候,尤其《儿》剧是一出讲述性侵的故事。作为老师,郑守著第一道防线,关心一众学生的情况,适时介入、辅导,让学生可以在学院的安全网内尽力探索无限的可能性。
谈及此剧的成功,郑认为奖项只是锦上添花,最令他欣喜的,是於每场演出后看到观众流露的满足。至於获奖的关键,三人均异口同声认为是每位学生所积累的学习成果,并归功於整个充满爱的团队。郑称赞嘉琪的努力,细腻地演绎角色的心理变化,演活一个与自己真实年龄相距三十多岁的角色,令观众信服(郑称有观众误以为她是客席资深演员)。嘉琪却谦称全靠郑的指导和丰富的行内经验,带领团队成就是次精彩的演出;而造型设计师们的巧手,亦让她投入角色。美玲则十分珍重团队间的关系,她感激每位成员的全情投入,互相支持,合作无间。或许,这就是校内制作的美丽,不仅具专业规模,亦拥有适切的配套,让学生得到了珍贵的经验和友谊。
在校四年的光阴,带领嘉琪和美玲认清志向。对嘉琪而言,剧场是个感染观众的地方,她将继续在演员一途上钻研,为香港的文化生态出一分力。美玲则称她现在更认识自己,并确立了对设计音响的热忱,希望日后可以与公众分享自己设计的声音装置艺术。
(原文於《演艺通讯》2019年9月号刊登, 按此阅读原文。)
按此订阅电子月刊和学院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