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薪火相传

刘雅丽

2018年4月1日

去年首次举办的香港演艺学院节,透过一连串节目,让学生大放异彩,也为学生带来宝贵的学习机会与难忘回忆。本月展开的第二届香港演艺学院节,节目同样精采。当中,戏剧学院邀得成就斐然的校友回归演艺学院的舞台,带来不止是两代学生在戏剧及人生经验上的交流,还有更深层的意义。

 

英国作家威廉高汀的小说《苍蝇王》,描述一群因逃避战祸而流落荒岛的小孩,在无成人看管、远离文明社会的环境中,建构他们的生活秩序。戏剧学院院长潘惠森教授念大学时首次阅读此小说,其逐步揭开人性阴暗面的故事铺排,让潘教授对它留下深刻印象,他自执起教鞭后亦不时以此为教材。这次他从小说出发,以废墟取代荒岛,为第二届香港演艺学院节重新建构一个舞台故事,名为《谁怕苍蝇王》,并邀来戏剧学院校友刘雅丽担任客席演员。


潘教授说:「这本小说是很好的教材,看到主角们的心理如何转变,而小说中最年长的角色只有12岁,一班年青学生要演小朋友角色,对他们来说也是一次挑战。」他这次的改编,会加插小孩长大后遇上另一场战争的情节,戏剧学院三年级生苏振维将饰演主角的成人角色。「我演的角色会回想过去曾经历的场面,因此我必须做足准备功夫。剧本里很多情节均令人联想到社会各种生态以及牵涉人际关系的事,令我反思很多。」

 

是次制作邀请了刘雅丽重返母校担任客席演员,潘教授认为这有「薪火相传」的意味。「希望透过这类交流,让我们的校友和学生体现大家共同为剧坛努力的精神。」刘雅丽表示,虽然这次饰演的军官角色戏份不多,但她认为最重要是把握与同学共处的时间,分享自己多年来在演艺生涯上的所学所想。


刘雅丽和潘教授均认为,日后可以增加校友於演艺制作节目的参与度,让校友有更多时间与同学交流,让学生从演出中获得宝贵的实践经验。她慨叹,尽管在学院修读的时间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但她自1990年毕业后,因为工作忙碌的关系,未能经常重访母校。这次参与《谁怕苍蝇王》,她抱著如学生般的「新人」心态。「我也希望了解现在学校的运作,以及学生的状况。很好奇现今教学方式有甚么改变,时下的学生与我们当年又有甚么不同。这对我来说是有趣的,因为我的工作和日常生活较少机会接触年轻人。」


她表示,近年开始萌生一种使命感:作为一名资深演员,她可以怎样为剧坛和下一代作出贡献呢?「近年有年轻编剧邀请我读剧本,我都义不容辞地答应,令他们惊讶。对戏剧有心有力的年轻人找我帮忙,我又何乐而不为?」她笑言,希望同学们不要因为她严肃的外表而却步,其实她十分乐意与同学交流。「我年轻时也有很多问题希望与老师讨论。例如自己是否适合当演员、对未来的担忧等。我在演艺生涯上已走了很长的路,有很多经验可跟学生分享。」苏振维表示十分期待从「师姐」身上学习。「无论是舞台上的技巧,还是舞台下的待人之道,都很难得可亲身跟前辈学习,因此很期待。」

 

潘教授於去年上任院长一职。谈到戏剧学院的发展和他的抱负时,他认为最值得深思的,是课程如何符合年轻人的期望。「面对社会的发展,业界对学生有甚么期望?而我们应怎样跟海外的机构与业界衔接,从而提升教学水平?我们会审视现在的课程,了解需要更新及改革的地方,於未来数年逐步实践。『跨学科合作』这个概念现今越见普遍,而戏剧於社会的用途亦可以很广泛。我在想,如何令我们的毕业生的出路更加广阔,而非只局限於演员、导演一类的工作。」


潘教授希望学生透过戏剧学院的训练,学会当一个负责任的人。他说:「学生对戏剧的认识,不只限於职业上的技能,而是一个更高层次的追求。我们通过戏剧认识自己、理解别人,明白自身与社会的关系。无论是戏剧还是待人接物,我希望他们在这四年间可以看到当中的高点,并以此为目标,慢慢地在人生路上攀登这个高点。」刘雅丽对此十分认同。「戏剧令我对生活的看法更通透,以不亢不卑的态度对待人生,令我成为更好的人。」

 

(原文於《演艺通讯》2018年4月号刊登, 按此阅读原文。)

按此订阅电子月刊和学院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