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解讀新世代舞蹈藝術

舞蹈學院院長陳頌瑛教授和王志勇

2021年6月1日

「藝術科技」近年成為文化藝術界的關鍵詞, 尤其過去一年受疫情催化, 藝術界借助科技尋求新的表演形態, 開拓更多超越想像的創作空間。演藝學院一直積極提倡跨學科、跨媒體創作的項目, 今年初舞蹈學院院長陳頌瑛教授請來舞台及製作藝術學院校友王志勇, 共同策劃《一花一天堂》體驗裝置和《動. 觀. 靜》體驗式舞蹈表演按此觀賞裝置和演出片段),讓學生透過裝置作觀察和反思,繼而進行舞蹈創作, 探索表演藝術呈現方式的各種可能性。

 

是次合作的契機,源自雙方對藝術有著共同的看法;陳教授表示現今的舞蹈藝術家不但需要出色技巧和專業態度,還要具備知識轉移和協作的能力,以及保持好奇心:「我們要懂得把舞蹈知識和藝術意念轉化,並應用在不同範疇上,例如編舞、教學,甚至藝術行政方面,亦要跟不同界別的藝術家合作,打開舞者的創作思維,探索把科研元素轉化為創作動機或素材的可行性,這正正是我和小勇想做的事。」

 

志勇笑稱自己是演藝學院的「親生仔」,主修舞台燈光設計,於2003年以一級榮譽的佳績畢業後,遠赴巴黎,先在索邦大學修讀法國語言和文化,及後到巴黎第八大學修讀視覺藝術。2016年,他前往瑞士蘇黎世藝術大學和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從跨學科角度與神經科學家探討靜觀與感官體驗裝置的結合,研究有關藝術與精神健康的議題。縱使近年頻頻到歐美取經,志勇仍一直與演藝學院老師及本地藝術界保持緊密聯繫。

 

陳教授留意到志勇2018年於比利時布魯塞爾創作的《一沙一世界》,認為符合舞蹈學院未來的發展方針,於是展開合作討論。「當時我正著手計劃舞蹈學院未來十年的藝術發展方向,其中有兩個主要範疇——舞蹈科學和舞蹈科技——這兩大項目是全球舞蹈界正密切關注的課題。」

 

未來發展方向

舞蹈科學與運動科學理念相近,內容涉及生理學、心理學、生物力學、營養學等科學領域,利用科研協助舞者改善表現,減少受傷及勞損機會,從而提升表演能力,為舞者的職業生涯建立更佳的前景。陳教授指台上的舞者就如100米的跑手:「我們如運動員一樣,須要鍛鍊爆炸力、精準度和持久力,才可以在舞台上轉出數十個圈,或者跳出高難度動作。此外亦著重心理和生理的均衡發展,提升舞者的心理質素和精神健康,目的是延長舞者的表演生涯。通常40歲已是表演生涯的頂峰,沒有辦法再繼續,但如果訓練或表演時一直照顧好身心健康,表演至五、六十歲也是可以的。」

 

為了配合發展,學院在軟件和硬件上花了不少功夫,例如設置舞蹈科學實驗室,利用儀器收集學生體適能數據進行評估和分析,再調節訓練時間。軟件方面,學院對於培育人才早有準備,「我們其中一位舞蹈科學的講師是我們的舞蹈藝術碩士生,她畢業後到了英國修讀舞蹈科學碩士學位,隨後留英工作。現時她已學成回流,在學院傳授相關知識。」(為了引起更多舞蹈科學相關的討論, 學院的舞蹈科學部舉辦了「提升舞者潛能系列」網上研討會,邀請不同專家分享他們幫助舞者改善表現、健康、心理質素和創意的經驗。按此重溫研討會)

 

至於舞蹈科技就是將科技應用於舞蹈的不同領域,例如將舞蹈結合電影科技或虛擬實境技術。學院設有舞蹈與科技創作劇場,提供大量多媒體器材支援創作、研究和開發,「舞蹈表演不再局限於舞台,而是可以循多種手法展現於不同媒介,尤其疫情下更需要跨媒介的舞蹈藝術創作,透過科技發揮更多可能性。」

 

跨學科自主學習

作為跨學科藝術家,志勇的創作著重探討藝術與科學多元合作的可能性。他的《一花一天堂》創作概念得到香港藝術發展局的資助後,找來演藝學院舞蹈學院擔任合作夥伴。陳教授認為是次合作可以作為一個跨學科教育的先導計劃,透過融合裝置藝術和舞蹈教育,為舞蹈學院引入新思維,於是邀請志勇擔任駐院藝術家,促成《一花一天堂》的展出及合作的誕生。創作背後所掀動的思潮,回應了學院強調的跨學科學習,陳教授稱:「學院主張跨學科合作,但大家未必能掌握如何去做。借助《一花一天堂》,我們可以打開這扇門,讓音樂學院、舞台及製作藝術學院、電影電視學院的師生一起進來,不止是體驗,更重要的是探討日後合作的空間。」另一方面,演藝學院的駐院藝術家通常來自本科範疇,今次陳教授打破慣常做法,請來舞蹈以外的藝術家駐院,無論對老師或學生都帶來思維上的衝擊。

 

《一花一天堂》體驗裝置的靈感來自志勇於耶魯大學當研究員期間的靜觀和腦神經科學研究,裝置以外,還包括《動.觀.靜》體驗式舞蹈表演,以及從中延伸出來的網上座談會按此重溫座談會)和360°全景虛擬觀賞。整個項目的每一部分都充滿心思,給予學生多樣的學習機會。志勇在裝置擺放的三個星期間設計了不同的學習階段。第一星期,志勇帶領了五天的工作坊,先與學生以靜觀角度探討藝術,例如甚麼是靜觀?甚麼是冥想?每天逐步深化討論;再講解藝術創作過程,例如分析《一花一天堂》如何由研究變為實踐的藝術項目,其背後的意念和流程;最後讓同學體驗靜觀和冥想:「我會教授認知技巧,藉此幫助學生梳理情感和壓力,令其創意昇華,因為冥想不止於放鬆,而是可啟發靈感。」第二星期由舞蹈學院高級講師麥麗娜主導即興舞蹈創作,以回應志勇的工作坊所啟發的靈感,並同時指導學生於裝置上作回應和作出新嘗試,最後設計出舞蹈表演方向和結構。第三星期迎來現場觀眾,讓學生於30多節的演出與觀眾互動,從獨特的演出經驗中學習。

 

只有分享沒有分數

回顧合作過程,志勇希望擔當學生學習的橋樑:「近年全球各地發生很多事,令我經常反思自己可以為下一代做甚麼?我經常在歐美生活,何不將外面看到、學到的東西帶回來?」問到他對演藝學院的師弟妹有何看法?他笑稱不當學生是師弟妹,而是「年紀較輕的朋友」:「香港學生習慣摸索老師的底蘊,摸中了便能得到高分數,因此我經常向他們強調自己並非老師,不是來評分的,而是平起平坐地分享經驗,讓他們展露最真的一面。」志勇說他第一堂的課題是「不做任何事的藝術(修煉)」,面對只有分享沒有分數的課堂,同學們初期都有點不習慣,但過了一星期便漸漸適應,「他們的學習能力很高,當我們與年輕人有一個對話的平台,他們獲得自信後,自自然然能走得很遠。」

 

一直默默在旁觀察的陳教授認同這種學習過程對學生是一種新的啟發,「小勇在過程中給予他們很大空間,我每次看學生的創作都留意到不同的變化。當一個人有好奇心,自然會對身邊事物產生興趣,會自動探索,這過程訓練出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在這個項目裡,我們看到科技裝置為舞蹈創作帶來衝擊,而學生透過即興創作作為回應,繼而將其轉化成另一種創作。這種跨學科藝術實踐在亞洲是新穎的課題,我們希望演藝學院擔當領導角色,帶領香港舞蹈藝術的發展。」

 

受疫情影響,舞蹈學院一年多以來沒作公開演出。重回舞台享受聚光燈下的激情和掌聲,畢竟是所有舞者的願望。學院下半年將專注表演項目,亦正著手籌備多項跨學科合作計劃,並預計今年底與不同的海外團體合作交流,積極循多方向把舞蹈教育發展得更完善。

 

(原文於《演藝通訊》2021年6月號刊登, 按此閱讀原文。)

 

按此訂閱電子月刊和學院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