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蕭凱恩一席話,聽到最多的是「感恩」二字。凡事感恩,大概因為成長路上充滿挑戰。年幼時因眼癌失去視力的她,幸而天性樂觀,處難不覺難。四歲學琴,十二歲進入香港演藝學院青少年音樂課程的個別中級課修讀聲樂,中大音樂系畢業後繼續自我挑戰,重返演藝學院成為音樂碩士生。一路走來,家人、老師、朋友是最強後盾,「當你面對挑戰時,曾經扶過你一把、鼓勵過你的人,無論是一個笑容或擁抱,都值得你去感恩。」跟隨蕭凱恩的歌聲進入音樂世界,在開闊嗓音中聽得到一份細膩暖意。
自幼愛上音樂,蕭凱恩形容音樂像不可分離的家人或朋友,經常圍繞在旁邊,有需要時互相擁抱,有磨擦時各自冷靜,「當能力提升了,便有更多音樂技巧要衝破,有時候總是練不好,心裏會有點動搖。這時候需要和音樂分開一段時間,也許做做曲奇、看看書,然後再嘗試與音樂溝通。」
她與音樂這位老朋友並肩作戰,努力克服學習障礙,多年來在音樂比賽中屢獲佳績,並積極參與公開演出及義工服務,最近獲得《感動中國》2023年度人物榮譽,在頒獎盛典現場和全體觀眾大合唱。個人成就和藝術才華均受到肯定,然而她總是訂下更長遠的目標,「我想嘗試歌劇,一般大眾能夠接觸歌劇的機會並不多,對失明人士而言,演出歌劇便更困難。我希望透過進修,認識更多相關的知識和技巧。」
用心感受音樂
二零二二年,蕭凱恩入讀演藝學院音樂碩士課程,主修聲樂,多次參與歌劇演出,「由於我不能透過視覺理解老師的口形和表情,所以學習期間需要老師不斷提醒,糾正面部表情和身體姿勢。」她多番感謝聲樂系主任阮妙芬教授的悉心指導,老師的一句話讓她深刻難忘:「即使妳失明,都能夠用心去感受音樂,透過聲音、表情和動作表達歌曲,這樣才是表演。」受到老師啟發,她開始透過想像力演繹角色,「從前我以蕭凱恩的身分唱歌,但歌劇需要代入不同角色,以身體表達音樂,透過表情與觀眾溝通。」
歌劇與聲樂指導副教授徐惟恩、聲樂及音樂學科講師曾華琛,還有聲樂組同學的支持和鼓勵,蕭凱恩都一一記在心。去年她參演《費加羅的婚禮》選段,飾演伯爵夫人,戲服非常華麗,但穿着過程複雜,「需要先穿裙撐、底裙,穿上後還要扣好背後的一排鈕扣,我一個人根本無法處理,而且當日共演四個歌劇選段,需要換好幾套服裝,時間實在非常緊迫,我唯有發訊息給同學們求救。」結果一到中場休息時段,幾位一年級女生立刻捧着伯爵夫人的長裙跑來協助她換上,然後才趕緊換上自己的戲服。台上台下的互助令人動容,她笑說老師們都眼光獨到,演藝學院的學生「不但歌品好,人品更好」。
冀執教鞭回饋學院
這幾年不時作公開演出,蕭凱恩累積了一些支持者,但每當在演藝學院上課時,她都提醒着自己只是一名普通學生,沒有歌迷,也沒有光環。「學院有很好的學習氛圍和設施,同學都努力學習,為夢想奮鬥。我們並非擁有特殊天賦,而是憑一股拼勁和熱情,有時下課後已是晚上七、八時,我和同學們匆匆吃飯,然後繼續練習,各自選唱一首歌,再彼此交換意見。」表演藝術不止着重個人造詣,同時講求團隊合作,尤其歌劇牽涉大量角色和不同崗位,透過互相鞭策和守望才能一起進步。
蕭凱恩去年獲選為灣仔區傑出青年,她感激學院提名,自覺獎項意義重大,「演藝學院校長蔡敏志教授鼓勵來自不同背景,或有不同特殊需要的學生共同學習,而音樂學院和聲樂系便為師生提供了一個和睦共融的學習環境。」在入學初期,她曾經向圖書館反映失明人士學習音樂的需要,音樂學院隨即添置視障人士專用的樂譜軟件,「我和圖書館人員一起研究和熟習運用這些軟件,希望能夠幫助將來有需要的學生。」演藝學院的包容性令她大受鼓舞,同時激發她對教育工作的興趣和使命感,「我在學院有美好的經歷,遇到很多熱心的老師,很有愛的同學,我希望將來有機會在演藝學院執教音樂,讓一些有特殊需要的學生也體會到我現在所感受的溫暖。」
透過藝術分享快樂
教學以外,蕭凱恩亦渴望嘗試不同類型的音樂工作,去年首次舉行個人音樂會《樂悠心聲》,不但獻唱古典和歌劇曲目、音樂劇名曲、流行曲,更有親自作曲填詞的作品。「古典音樂和流行曲就似『鴛鴦』一樣,咖啡和奶茶可能各有支持者,但加起來又有另一種味道,大家試過可能會喜歡。我希望讓更多觀眾同時認識、接觸、欣賞古典與流行音樂,透過我的演出和作品將兩組觀眾連結起來。」她明白這個目標需要時間慢慢實現,但深信音樂無疆界,只要是好音樂都能夠為身邊人帶來快樂,「就像演藝學院的同學,不論國籍、種族、膚色,以至不同的特殊需要,大家共同在和諧的氛圍下學習,即使偶然有不同意見,也可以藉着溝通互相了解,因為我們有着相同的目標 — 透過藝術讓人活得更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