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美國專欄作家Marci Alboher在2007年提出「不能只打一份工」的「slash」概念,指一個人擁有多重身分及職業,同時在不同領域發展,過着多元生活。如今「slash」被視為時代趨勢,而身兼影像導演/粵劇團創辦人及監製/講師/粤菜館負責人的黎宇文(Maurice),早在90年代已開始這種生活和工作模式。藝術本無界限,敢於走出框框是創作的第一步。

 

自小跟父母看電影和大戲的Maurice,對表演藝術充滿濃厚興趣,中學畢業後決定報考演藝學院:「94年入讀當時的科藝學院(電視/電影),第一年我們還未須選定主修科目,所有學科大家都要讀,包括服裝、燈光、道具、舞台管理等,對我來說是一件樂事,可以認識不同專長的同學,有些後來更成為工作夥伴,彼此在表演藝術行業一直互相扶持,為我的事業發展帶來深遠的影響。」畢業後第一份工作是在職業訓練局擔任視聽技術員,算是半份政府工,入息和工作時間穩定;也曾在亞洲電視及無線電視的品牌傳播科擔任編導。

 

但創作人從來不甘於平淡。2001年,Maurice認識了當時是城市當代舞蹈團舞者的太太,向他介紹不少外國舞蹈錄像的精彩作品,勾起Maurice對舞蹈錄像的興趣:「舞蹈錄像創作在60、70年代的歐美已開始發展,而香港甚至亞洲則甚少人透過鏡頭呈現舞蹈。當時我開始為不同舞團拍攝宣傳片及演出,嘗試多了,對舞蹈動作和鏡頭之間的關係越感興趣。」

 

探索藝術錄像
真正令Maurice全身投入舞蹈錄像的,是2002年一場本地舞蹈錄像展:「那次展覽只將各種舞蹈演出的宣傳片,或演出期間的舞台影像拼湊而成。如果說這些零碎片段能代表香港舞蹈錄像,我覺有欠公允。當時拍攝舞蹈的大多是舞蹈界的人,他們未必能充分掌握電影語言作表達。我想運用自己電影電視的專業知識認真試一次,於是與編舞家伍宇烈合作,在兩小時的舞劇《蘇絲黃的美麗新世界》中抽取大約七分鐘的舞段,拍成《一杯茶》。」短片於2004年發表即一鳴驚人,先後獲第一屆香港跳格舞蹈錄像比賽大獎、意大利拿坡里Il Coreografo Elettronico暨2006年第14屆國際舞蹈影像節特選獎;其後更於2012年獲澳洲ReelDance Moving Image Collection納為藏品,在悉尼新南威爾斯大學作永久收藏。

 

Maurice為各種表演藝術、電影電視、廣告、音樂錄像等擔任導演、攝影及剪接,唯獨個人最鍾情舞蹈錄像:「影像加上舞動擁有無限可能,它雖不及語言表達清楚,但感染力更強,提供更多想像空間。」在將近20年的藝術錄像專業,Maurice很開心自己的堅持在商業及藝術上均得到肯定,曾獲頒 Promax電視推廣大獎2005(亞洲區)「最佳假日及節目宣傳片」金獎、香港舞蹈年獎「最值得表揚舞蹈錄像及攝影」和「傑出視覺設計」,以及城市當代舞蹈團的「城市當代舞蹈達人」等。

 

承傳粵劇文化
除了錄像,Maurice亦醉心戲曲,1999年與戲迷朋友成立桃花源粵劇工作舍。2001年演藝學院開辦第一屆粵劇深造文憑課程,Maurice隨即報讀,現任戲曲學院高級講師洪海、著名花旦鄭詠梅都是同班同學。「我和老師、同學一直保持緊密關係,大家不時聚會交流,在推廣戲曲文化方面亦時有合作。」2014年演藝學院創校30周年,Maurice以工作舍副主席的身分參與校內舉辦的國際研討會,與中港兩地戲曲界代表討論中國戲曲的創新與傳承。

 

Maurice又將戲曲元素融入家族經營的粵菜館,由他親自操刀的室內設計包含了大量粵劇劇照、服裝及裝飾。戲曲中心落成前,西九文化區管理局曾在演藝學院舉辦茶館劇場模擬體驗活動,Maurice亦參與其中:「我們的餐廳為劇場提供點心,我也負責設計菜單和食物造型。」千絲萬縷的連結,順着不同的人生體驗慢慢累積而來,為未來開創更多可能。

 

學無止境
對於拍攝,Maurice走的是偏向純藝術路線,他希望進一步鞏固多年累積的實戰經驗,在前電影電視學院製作及項目統籌主任高希倫老師的鼓勵下,他報讀了電影製作藝術碩士課程。「這些年來,我涉獵過不同的藝術範疇,一般電影學院的純電影碩士課程未必適合我。演藝學院的多元藝術環境,給予我空間深入探討電影電視媒介與各類表演藝術之間互相交雜的可能。」

 

他笑言碩士課程的老師與他年紀相若,同班同學幾乎可以當他的子女:「我這個年紀再讀書,相對清楚自己追求甚麼。其中一樣我最想向老師學習的,是他們的教學方法。這些年我不時於其他院校或機構主持講座及工作坊,但都只是一兩小時的濃縮分享。若要將個人經驗有系統地設計成一系列十數節的課堂,須要較強的分析力和學術知識,我希望透過碩士課程了解老師們的做法。」

 

碩士課程的畢業作品由同學們共同製作,Maurice與六位同學合作拍攝《人間煙火》,劇本根據其中一位同學的真實故事改編,講述兩母子之間的矛盾關係。作為導演,身經百戰的Maurice在製作過程學會了如何拿捏得宜:「我要處理的不止是拍攝問題,還有年輕人的煩惱。但我要克制,不能插手太多,否則會剝削年輕同學們的學習和發揮,所以我要學會後退一步,理解不同人的想法和創作風格,過程中得到不少啟發。」

 

(原文於《演藝通訊》2020年7月號刊登, 按此閱讀原文。)

按此訂閱電子月刊和學院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