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布列玆先生<br>Pierre BOULEZ

布列玆先生
Pierre BOULEZ

2010 榮譽博士

布列玆先生<br>Pierre BOULEZ

讚辭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至今,在創作、指揮、以至啟發其他音樂家等多方面,布列玆都是西方音樂其中一位舉足輕重的人物。

布列玆初期跟隨梅湘學習,後來又得到雷里.萊布維玆的指導,浸吟在荀伯克的序列主義音樂當中。四十年代末期,剛二十歲出頭的布列玆完成了《第二號鋼琴奏鳴曲》,奠定了作曲家的地位。1955 年,為女低音及六件樂器而寫的《無主之槌》,融合了迷人及嚴密的風格特色,成為現代音樂經典之作,更讓布列玆聲名大噪。他的作曲技巧及意念,在耀目的《層層疊疊》(1957-62)一曲當中,得到更大的發揮,並且確立了布列玆作為歐洲前衛音樂的先鋒人物;樂曲為女高音及管弦樂團而寫,通過音樂描繪詩人馬拉美,而且有豐富的敲擊樂部份。

布列玆其後以敏捷的思維、精準的技巧,經常指揮演繹現代創作,特別是他在巴黎創立的「音樂天地」 系列音樂會 。他的指揮曲目很快便擴展到其他類型的音樂上,例如在拜萊特演繹華格勒、在洛杉磯演繹馬素、在紐約演繹貝多芬。1971 年,他獲委任為英國廣播電台交響樂團的首席指揮,對英國以至歐洲的音樂生態,帶來了深遠的影響。其後他應邀出任紐約管弦樂團的音樂總監,亦同樣為美國的音樂發展帶來了啟發。

這個時期布列玆完成多首重要的作品。通過與樂團緊密的合作,以及藉著指揮藝術及技巧的啟發,「指揮家布列玆」更推動了「作曲家布列玆」的創作,當中的代表作有《碎裂複合》(1970)及《儀式》(1974-75)。七十年代中期,他放下了所有指揮工作,接受法國總統龐比度的邀請,創立及負責「聲學/音樂研究和協作學院」的工作,而該組織也成為巴黎著名的電腦音樂研究中心。他隨後又創立了「世代之間樂集」,成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現代音樂演奏組合,並獲委任為地位尊崇的法蘭西學院教授。

1991 年底,布列玆離開了「聲學/音樂研究和協作學院」,再度成為一位活躍的指揮,與多個美國及歐洲一流的樂團建立了緊密的合作關係。他的指揮活動包括了巴黎維雷特區「音樂博物館」的成立音樂會,由四個樂團演出的東京「布列玆音樂節」,倫敦交響樂團為慶祝布列玆七十、七十五及八十壽辰而舉行的音樂會,彼得.史端執導荀伯克的歌劇《摩西和亞倫》,與編舞家碧娜.鮑許合作的巴托克歌劇《藍鬍子堡壘》,由導演侯斯米高.谷巴製作的法雅/史特拉汶斯基/荀伯克演出,以及2004 2005 兩年重回「拜萊特歌劇節」指揮華格勒的《帕西法爾》。2007 年,他再次與導演派特里斯.夏侯合作,於維也納、阿姆斯特丹及普羅旺斯三地上演楊納克的歌劇《死屋手記》。2008 11 月,布列玆獲羅浮宮邀請擔任「星級導賞員」後,隨即出任薩爾斯堡「莫扎特週」常任指揮。2009 年聯同丹尼爾.巴倫邦指揮整套馬勒交響樂作品後,布列玆獲日本稻盛財團頒發第二十五屆「京都大賞」,以表揚他在「藝術及哲學上的終身成就」,更隨即在芝加哥、紐約、克里夫蘭、巴黎、維也納及柏林等地,與眾多一流的樂團舉行音樂會,慶賀他的八十五歲壽辰。

布列玆致力為二十世紀的重要作品灌錄唱片,並且在1992年與德國唱片公司簽訂了獨家錄音合約。他曾經獲得超過二十五個「格林美」獎項,以及其他由《留聲機》雜誌和德國兩大唱片公司頒發的獎項。

作為一位作曲家,布列玆繼續致力寫作,近年的新作品包括《切割》、《記譜法VII》及《形成2》。他亦擔任卡奈基音樂廳之駐院作曲家,並獲芝加哥交響樂團任命為「榮休指揮」。

布列玆的成就為世所公認,他曾經獲獎無數,當中包括德國「西門子音樂獎」、丹麥「森寧音樂獎」、日本藝術協會「帝國獎」、瑞典「極地音樂獎」、以色列「沃爾夫獎」及美國「葛洛麥爾古典作曲大獎」,以及多個榮譽博士學位。

長久以來,布列玆在不同年代啟發了世界各地的音樂家。布氏接受香港演藝學院頒發的榮譽博士學位,對加強學院與法國及法國五月藝術節的聯系,有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