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敏志教授投身教育界超過二十八年,傾力培育新一代,不但培訓獨當一面的表演藝術家,更成就出對創意藝術充滿熱情和抱負的夢想家。 回顧與香港演藝學院結下的深厚淵源,她表示演藝學院是第二個家,「感激所有與我合作無間的夥伴和前人,沒有他們,學院不會取得今天的成就。 」
從老師到開拓者
蔡教授在演藝學院的旅程,由擔任舞台設計系客席導師和設計師開始,回想當年跟一班充滿熱誠的同事一拍即合,共同創造一個具獨特創意聲音,朝氣蓬勃的學習環境。多年來,她致力提升演藝學院聲望,為學生謀求更多發展機會。憑着這種精益求精的態度,引領她一步步向前,在學院歷任多個重要職務,包括舞台及製作藝術學院院長、副校長,更成為演藝學院首位女校長,連續六年帶領演藝學院晉身為亞洲排名第一的表演藝術教育學府。
「我確是敢作敢為的。」蔡教授憑着勇往直前的衝勁和熱誠,不斷開創新猷。為擴闊學生視野,讓他們向行內大師級人物學習,她不惜冒昧聯絡世界知名藝術家為學生舉辦工作坊。由Jim Henson木偶工作坊,到著名製作設計師珍妮莉.奧比維、荷李活特效化妝師 Marvin Westmore和傳奇劇院設計師Ralph Kotai的課程,以及與指揮家譚盾的論壇,並將歐洲最大批古典服裝私人藏品帶到學院展出;種種獨特體驗為學生的學習歷程灌注豐富養分。她又組織前往內地和歐洲交流及參與會議,使學生經歷不同的體驗;她多年建立的國際人脈亦為學院帶來有力的合作夥伴。
蔡教授在演藝學院生涯的不同階段參與及執行多項決策,將學士學位課程延長至四年、開辦戲曲藝術學士學位並設計和推行碩士學位課程,又給予各學院寶貴意見和支持。她一直肩負重任,帶領六大學院進行課程檢討,強調學生為本和成果導向,為學生的未來發展提供更多機會。事實證明,她的努力與嚴謹得到回報,演藝學院現今已成為本地和國際表演藝術家的培訓基地。二零二一年,演藝學院通過香港學術及職業資歷評審局的定期覆審並獲得嘉許,表揚演藝學院致力提供優質卓越課程的傑出成就,以及在院校管理和學科範圍上維持優良水準,力證蔡教授的專業與領導能力。二零二零年,她提出重組學期,提供四星期製作周以進行跨學科及獨立研究,以及倡議全新四年制課程,讓演藝學院得以重新思考學生的未來需求。在蔡教授的領導下,演藝學院邁進學術和戰略發展的新時代。
克服轉型期挑戰
作為改革先驅,蔡教授在事業上另一個重要里程碑,是二零一五年擔任舞台及製作藝術學院院長期間主張課程重組,將新媒體設計和高端科技融入表演,帶來革命性轉變,為開發科藝製作系奠定基礎。與此同時,在政府慷慨資助下,學院成功啟動發展藝術科技,不僅成功推動學院轉型,更啟發其他學院重新規劃表演及課程方向。蔡教授憶述:「改革過程並不容易,初期亦需多番遊說。然而,當系內老師接納了意見,我們朝着同一目標努力,成了我職業生涯中最美好的時光之一,我深信大家仍在享受這次大膽改革中帶來的成果。」
闖過一關又迎來另一關。疫情爆發為演藝學院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當時需要勇氣、韌力和領導才能來穩定導航。「一開始,沒有人面對過如此巨大的困境,不知道如何在充滿不確定性的環境中保持鎮定,讓學生繼續上課。當時我身為副校長,決心帶領教職員和學生懷着信心克服挑戰,並將干擾降到最低。」蔡教授迅速動員老師採用線上教學,預訂上課時間表,確保學生在延誤中可持續學習,於畢業時能充分掌握所需技能和知識。在這段艱難時期,一再印證團隊協作和互相尊重足以發揮強大力量。
團隊協作贏得認可
儘管受疫情影響,演藝學院在QS世界大學排名的表演藝術類別中依然保持亞洲首位,這要歸功於蔡教授與高級管理團隊、教師和學生共同付出的努力。「與世界排名高於我們的學府相比,演藝學院的年資相對年輕,但我們以靈活性和適應力引以為傲;大家一起努力換來的成果和滿足感實在難以形容。我樂觀估計,隨着我們的發展策略逐步實踐,未來將會取得更卓越的成就。」蔡教授強調演藝六大學院一直是一家,於演藝學院成立四十周年誌慶之際,她最感自豪是能夠與各學院同事攜手合作制定新的戰略計劃,為學院未來十年作好準備。新計劃指引學院在國際化、變革型教育、培育創意人才、包容性、延續性以及提升科技和研究等方面的發展方向,目標是在下一個十年再創新高,並確保學院能與時並進,不可或缺。
蔡教授的目光不只集中在演藝學院,她一直落力推動行業發展,培養新一代藝術文化界人才。工作以外,她參與多個慈善機構,包括香港聾人福利促進會、香港崇德社、香港賽馬會音樂及舞蹈信託基金、匡智會等,展現對藝術教育和社區服務的承諾。身為演藝進修學院主席,在她的領導下,該院校獲批一個長達五年的大型社區項目,利希慎基金亦捐款鼎力支持。
展開新一頁
展望將來,蔡教授將持續為藝術及教育界作出貢獻,「我不大認為自己會停下來!」事實上,她對於服務弱勢社群、培訓藝術人才的熱情始終不變。回望與演藝學院一起走過近三十年,她慶幸能夠成為這段旅程中的一分子,「我期待繼續為社區服務,為香港以及需要我的地方作出貢獻。」至於年底退休後的大計,她希望有更多時間陪伴子女和孫女,繼續積極貢獻香港,同時活躍於文化藝術界。
臨別在即,她勉勵新一代表演藝術家堅守對夢想的承諾,「在演藝世界追夢並不容易,自信是成功的關鍵,必須全心全意投入做你熱愛的事。工作中難免遇上挑戰,要帶着信念去克服,不要輕易放棄,你對藝術的熱情會引領你跨越難關。還要保持善良,善良並不是弱點;它的力量常被低估,這一切將會成為你強大的力量和後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