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音樂家搖籃

鍵盤樂系主任郭嘉特教授, 高級講師兼駐院藝術家黃懿倫教授

2020年4月15日

演藝學院是孕育香港音樂家的搖籃,自1984年成立以來,培育出一代又一代的優秀音樂人才。在創校初期已加入演藝學院音樂學院任教的現任鍵盤樂系主任郭嘉特教授,以及高級講師兼駐院藝術家黃懿倫教授,是公認的殿堂級導師,經由他們栽培的青少年音樂家不計其數,當中不少更成為國際舞台上獨當一面的藝術家。表演藝術流派各有師承,現今為師者重視啟迪,藉着音樂改寫人生。

 

談及自己昔日學習音樂的經過,兩位名師不約而同謙稱自己較遲開竅,雖然年紀小小已學琴,但真正愛上音樂,還得靠後來的老師所啟蒙,以及環境的薰陶。

 

黃懿倫教授(Ms Wong)家有七兄弟姐妹,家中「規條」之一是每人必須學一種樂器。從小愛馬的她笑說自己年幼時的志願是做騎兵,彈琴只是被迫跟着姐姐學:「中學時喜歡生物、化學,已考取獎學金準備赴美升學,但爸爸想我和姐姐一起到英國皇家音樂學院讀音樂,我又糊裡糊塗聽從。直至到了英國,在老師的啟發下,才真正喜歡音樂。」

 

播下音樂種子

Ms Wong 在英國讀書時已獲獎無數,包括麥法倫金牌;她更被選為倫敦四大音樂學院最傑出優異生,獲偉烈特紀念獎。畢業時榮獲博伊斯獎學金,前往巴黎隨貝利慕特進修,大大擴闊了眼界。「老師對我影響很大,他特別著重音色,令我知道透過音色可以表達不同情感。如果沒有老師的引導,即使我有潛能亦很難完全發揮出來。播下種子,也要施肥澆水才會成長開花。」

 

完成學業後,Ms Wong 經歷了數年遊走世界各地的演奏家生涯,直至結婚後決定於香港安定下來,隨而加入演藝學院擔任導師。「教學生予我另一種滿足感,我傳授知識的同時,亦與學生建立親密的連繫。有些學生由六歲到廿多歲都跟我學,看着他們成長,感覺好開心!」教學是雙向、甚至多向,Ms Wong 在教之餘,自己亦不斷學習。遇到學生達不到要求時,她會嘗試了解箇中因由:「為甚麼他們做不到 ﹖我希望找出原因。這過程很有趣,自己亦有得著。」

 

嚴師變慈母

不少 Ms Wong 的學生都被視為鋼琴奇才,包括李嘉齡、張緯晴、沈靖韜、孖女周樂娉和周樂婷,作為他們的老師,Ms Wong 擁有「神級」地位,究竟她收生有甚麼準則?「首要是節奏感,其次是耳朵要夠靈敏,聽得出高低、大細聲的分別。」節奏感和聽力是天賦條件,但要優秀成家,後天的努力不可少。「現今幾乎人人都會彈琴,聽 YouTube 也能學到,要與別不同先要有自己的想法,第一用眼觀察,第二用腦思考,再用心感覺,然後用耳朵細聽,最後才演奏出來。」

 

Ms Wong 的教學方法因人而異,因此她特別重視溝通:「有時看見學生的表情有異,我會引導他們說出心事,他們都願意跟我傾談,視我為第二個媽媽。」三十多年的教學生涯,Ms Wong 與不少學生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畢業後亦維持密切關係,他們更成立了「Ms Wong 校友會」,每年與 Ms Wong 慶祝生日。

 

從音樂學做人

眼前的 Ms Wong 笑容滿臉,和靄可親,但她屢說自己上課時很兇,曾有男學生被她訓話後忍不住哭起來。「我要求很高,不會降低要求來遷就學生。音樂包含修養、藝術價值、做人態度⋯⋯我經常說自己不是教彈琴,而是教做人。你如何對待鋼琴? 練習有沒有誠意、毅力?有沒有尊重作曲家,認真準確對待每一粒音?這些是音樂,也是人生要學的事。」

 

曾經到世界各地學習音樂的 Ms Wong,指演藝學院的獨特之處是有多元化的學習和實習機會。「我相信沒有一間學校像演藝學院舉辦這麼多大師班!香港地理環境獨特,不少音樂家路經此處時會停留表演,學生有機會接觸不同的音樂大師,可以開開眼界。」學院每年舉辦超過二百場音樂會,讓學生表演。「以前我在英國,一年都未必有一次演出機會,現在的學生實在太幸福!」

 

重新認識音樂

另一位資深的鋼琴大師郭嘉特教授(郭老師),自小跟隨表哥學琴,每星期循例上堂,循例練習,有技巧卻欠缺熱誠。中三時,郭老師參加英國皇家音樂八級考試取得佳績,獲頒獎學金讓他中五畢業後入讀英國皇家音樂學院,他笑言是出自「勿浪費」的心態。「當時香港學音樂的氣氛跟現時有很大分別,我中學全級240人只有兩、三人學鋼琴。要學就只有私人班,沒有專業學院,直至去到英國,才發展出對音樂的興趣。」

 

機會留給有預備的人

1978 年學成回港,郭老師順理成章成為鋼琴老師:「回想讀書時,沒有認真想過將來從事甚麼行業,只是覺得教琴也不錯!」學生時代一閃而過的念頭,竟成為郭老師此後四十年的專業:「我沒有大夢想,只是見步行步,根據我自己的經歷而行。我現在會跟學生說,你的每一步都可能引領你到不同的方向,因此要將手上的事做到最好。我算幸運,得到不少機會,每個人的人生,遇上機會的次數不多,所以要時刻做好本分、充實自己,當機會來到就要好好把握。」

 

他經常向學生提及郎朗和王羽佳的成名過程以作鼓勵,「他們都曾臨時頂替其他大師演出,而且演出相當精彩,成為他們嶄露鋒芒的契機,於是機會陸續而來。如果平日缺乏練習,待機會來到時才開始練就太遲了。」

 

平衡學習心態

郭老師有種冷面笑匠式的幽默,認真的教誨,從他口中說出來總是七分嚴肅帶三分喜感。「我是否嚴師?」他思考片刻才繼續答:「視乎學生。如果學生本身對自己無要求,對他嚴也無用。有家長希望我幫忙訓斥他們的子女,我笑著回應說這要附加費的。罵人很累的,不是嗎?亦會影響自己心情。我不算惡,只是對學生有要求。」

 

高徒總是在嚴師的鞭策下成長,郭老師想起一個較特別的例子,一名跟他學琴七年的學生,每次見面時總是結結巴巴說不出話,想不到在畢業演出作演講時竟談吐自若,表現令他刮目相看。「我對這個學生頗嚴厲,所以他上課時很少說話,但可能他是『扮豬食老虎』⋯⋯哈哈!他已經畢業了一段時間,但至今仍不時回來探望我。」

 

教琴之外,郭老師希望培養學生的自立能力和尊師重道的精神。「學習需要一點壓力,同時要取得平衡,讓學生在過程中得到樂趣。學音樂應該是開心、好玩的事,不應該覺得在捱苦。當然,努力去做好一件事也會有辛苦的時候,但這是開心的辛苦,而不是淒涼地練琴,否則學生一踏入學院已經有負面情緒。」

 

半生貢獻教育

這天訪問後,郭老師說他有約,原來是與廖國敏會面。這位備受國際矚目的華人指揮,生於澳門,少時入讀演藝學院,主修鋼琴演奏,師承郭老師,以一級榮譽畢業。現時國敏長駐巴黎,因工作關係不時來港作短暫停留,每次均抽時間與郭老師見面,師徒感情之親厚可見一斑。「上我的堂絕不輕鬆,但我跟畢業生的關係很好。有些學校舉辦很多校內比賽,同學之間存有競爭心態,我們學院一向甚少比賽,造就了輕鬆友好的學習氛圍。」

 

半生從事教育工作,郭老師培育出無數音樂家,亦從學生身上悟出一套教學方法。「我在英國曾讀過教學法,但那都是書本上的理論,實際上未必行得通。每個學生有不同性格,有些要鞭策,有些要懷柔。曾遇過有一位學生太勤力,我反過來勸他不要花太多時間練琴,要多出外看世界。每個人都有不同特質,這就是教學的趣味。」有趣的事,總是令人樂此不疲,郭老師在演藝學院於 1984 年成立那年已開始任教,一晃眼已 36 年,「感覺似昨日,有時想起也有點怕,時間就這樣飛逝!」

 

(原文於《演藝通訊》2020年2月號刊登 按此閱讀原文。)

按此訂閱電子月刊和學院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