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何占豪先生<br>HE Zhan-hao

何占豪先生
HE Zhan-hao

2011 榮譽博士

何占豪先生<br>HE Zhan-hao

讚辭

《梁山伯與祝英台》小提琴協奏曲的成功以及它廣受觀眾喜愛的現象,已經成為現代中國音樂史上的一個傳奇。二十世紀初以來,中國的作曲家開始運用西方古典音樂的形式創作。許多人認為《梁祝》就像一把鑰匙,能夠讓我們認識中國作曲家們在這方面的獨特風格及成就。十一年前,香港電台第四台曾經舉辦過一個「千禧名曲選」的活動,香港的聽眾投票選出了十首古典音樂的「千禧名曲」。在西方古典音樂大師韋華弟、莫扎特及貝多芬的作品以外,何占豪參與創作的《梁祝》協奏曲,是選舉中唯一由中國作曲家譜寫的作品。

超過半個世紀以來,何氏是發展中國民族音樂創作風格的中堅份子。1958年,他正於上海音樂學院學習小提琴,在他的推動下,幾個同學走在一起,探討怎樣以民間戲曲為素材,創作一首弦樂四重奏。一年後,這個意念轉變成一首小提琴協奏曲,作為慶祝建國十年的賀禮,也就是我們今天認識的《梁山伯與祝英台》小提琴協奏曲。

何氏音樂創作的座右銘是:「外來形式民族化,民族音樂現代化」。在他的創作生涯當中,前二十年致力於通過西方音樂的創作形式,以中國的民族曲調及特色為基礎,發展出一種新的音樂體裁。除《梁祝》以外,其他兼具戲劇及抒情特色的作品,當中包括弦樂四重奏《烈士日記》及交響詩《龍華塔》等,同樣具備強烈的民族風格。

八十年代以後,何氏又把「民族音樂現代化」作為自己奮鬥的目標。除了把《梁祝》分別改編成高胡及古箏協奏曲以外,還創作了二胡與樂隊《莫愁女》、二胡協奏曲《亂世情侶》及《別亦難》、古箏協奏曲《臨安遺恨》、《西楚霸王》及《孔雀東南飛》、民族管弦樂《伊犁河畔》及《節日賽馬》。這些作品已經成為當代中國民族管弦樂創作的經典曲目,對民族音樂表現幅度的拓展,以及民族器樂演奏技巧的提高,進行了有益的探索。

作為一位作曲家及上海音樂學院的教授,何氏稱自己是「探索者」。既然是「探索」,當然有成功也有失敗,不管是哪種,都可以給個人帶來經驗與教訓。他表示:探索是他永恆的主題,只要人民大眾喜歡的,他會一如既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