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林家聲博士<br>LAM Kar-sing

林家聲博士
LAM Kar-sing

2010 榮譽博士

林家聲博士<br>LAM Kar-sing

讚辭

林家聲先生,原名林曼純,籍貫廣東東莞,1933118日出生於香港。1941 年香港淪陷,他隨父親遷往廣州。1944年,林先生11 歲,投鄧肖蘭芳門下學習粵劇,半年後粉墨登台,從此與梨園結下不解緣。1949年,林先生拜入粵劇泰斗薛覺先先生門下,盡得薛先生真傳。他不斷去學習充實自己,除鄧肖蘭芳及薛覺先兩位師父外,亦曾追隨十多位名師學藝,包括北派、國術、掌板、曲藝、京腔等。

林先生曾參與三十多個粵劇團的演出,他在1962年踏上文武生之位,領導「慶新聲劇團」演出;在1966年,他另組「頌新聲劇團」。在他數十年的演藝生涯裡,「開山」劇目達45齣;其中不乏在香港粵劇史上不可或缺及常為現今粵劇界沿用的經典名劇,例如《雷鳴金鼓戰笳聲》、《無情寶劍有情天》、《三夕恩情廿載仇》、《碧血寫春秋》、《林沖》、《武松》、《連城璧》、《周瑜》、《多情君瑞俏紅娘》等。自林先生出道至今,已灌錄了32張粵曲唱片,並將繼續灌錄新碟,以為後學示範參考。

林先生是一位伶影雙棲的表演藝術家,演出粵劇之餘,亦無間斷拍攝電影。1947年,林先生在名曲藝家張月兒女士推薦下,以童星身份拍攝了第一部電影《賣肉養孤兒》。從四七至六七年間演出的電影達307部,片種包括戲曲、武俠、時裝、和民初等。六十年代初,林先生在電影方面可謂紅透半邊天,四條院線中曾出現三線同時放映他三套不同的影片。1967年,林先生演完最後一部電影《李師師》後,毅然退出影圈,全身投入粵劇表演藝術,以實現他的理想。

1975年,適藉粵劇低潮,林先生經過詳細的考慮後,在輿論壓力下毅然與「麗的電視」簽約,拍攝二十六集粵劇特輯;借助電視媒介的力量,將粵劇推廣到家庭,吸納新的觀眾,粵劇雙戲制更隨著電視特輯的成功而產生,使粵劇趕上社會的步伐,深入民間。

1993年,「頌新聲劇團」在新光戲院演出3338場後,林先生正式宣佈退出職業舞台。但這未有影響他對粵劇曲藝的研究和熱忱,他克服各種包括健康問題的困難與障礙,不斷在唱腔上鑽研。提點後輩演出和為粵劇承傳更是他近年來專注的工作。

在林先生退出職業舞台後不久,他便成立了「林家聲慈善基金」,以弘揚粵劇,回饋社會。2000年,「林家聲慈善基金」聯同教育署、華都獅子會、香港學校音樂及朗誦協會合辦首屆的學校粵曲推廣計劃,舉辦的活動包括學校粵曲歌唱比賽、多個粵曲工作坊及研討會,以提高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興趣,為粵曲引進年青的觀眾群。林先生有教無類,後學者凡有疑問,他無不傾囊相授,將知曉的演出竅門、心得,一一悉心傳與後輩。

2000年,在有心人士及香港藝術發展局的資助下,林先生出版了《林家聲藝術人生》一書。2007年至今,林先生致力於著述「博、精、深、新 我的演出法」系列,希望薪火相傳,為粵劇的承傳作出貢獻,至今已出版了三輯。本年初,林先生更應邀出席在香港文化中心劇院舉行的粵劇承傳講座「博、精、深、新 分享林家聲的粵劇藝術」,在講座中與千餘粵劇從業員和愛好者分享他的演出心得。

林先生的粵劇藝術影響深遠,在粵劇界享有崇高的地位;他擁有大批觀眾,不少更是追隨他數十年的戲迷。20091030日,林先生應香港特別行政區的邀請,從加拿大多倫多回港,作為在紅磡香港體育館舉行的慶祝建國六十週年「粵港澳紅伶齊唱賀國慶」粵曲演唱會活動的特別嘉賓。票房開售的當日,在短短一小時內,所有門票全部售罄,破了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有史以來的舉辦活動賣座紀錄。

林先生得過不少個人榮譽與獎項:1981年,獲港英政府頒發「BH 榮譽獎章」,以表揚他對戲曲藝術的貢獻;1999年,獲香港演藝學院頒發「榮譽院士」榮銜,以尊崇他在梨園的地位;2000年,獲香港藝術發展局頒發「戲曲終身成就獎」;2005年,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頒授「銅紫荊」星章,再次為粵劇界爭光;2006年,被邀請在由旅遊事務署、香港旅遊發展局、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及香港金像獎協會統籌,以表揚香港演藝界傑出人士的「星光大道」上留下手印;2010年,林先生更榮獲祖國的中國戲曲表演學會頒授「終身成就獎」,為香港粵劇界獲得此項殊榮的第一人。